? 📷:泥巴 1968年的三月街 平日里,谈及三月街,无非就是一条上了年纪的街道——出了大理古城的苍山门,隔着214国道,硕大的三月街牌坊映入眼帘。 时至三月末,这条古街又要迎来一年一度最大规模的赶集活动了,一来二去“三月街”也由地名演化为一个盛大的节日。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地方志载:“观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年间到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 2016年三月街。三月街影响力之大,以至每年政府都会出警力维持秩序,公交车也会改道。 2016年三月街盛况:人头攒动 从各种文献里我们可以一窥“千年赶一街。一街赶千年”的盛况,毕竟大理的地理交通位置在历史上得天独厚,它是茶马古道的中转枢纽。茶马古道所说的马,最早作为运输工具显示了重要性,其后又成为一种与茶叶交的商品——茶马互市,为此茶马古道沿途长其以来形成了固定的骡马市场,最早记载骡马交易就在南诏时期的三月街进行。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三月街赛马,是古时交易骡马时“验收货物”的一种演变。 从前云南地区的骡马交易会。 另一项三月街传统活动是白族对歌。滇西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尤其在节日和盛会上,必定以歌舞尽兴。三月街是白族唱歌好手互相切磋技艺的好时机:大家相约大青树下,一决高下,颇有江湖世界里的武林大会之风,只不过他们比的不是武艺,而是歌喉和才智。 三月街时的白族打歌,《白族文学史》认为:“打歌”二字是白语译音,“打”就是“踏”,“歌”就是“唱”,“打歌”即“踏唱”之意,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 公认的最厉害的两位歌者会被大家称为“歌王”和“歌后”。”歌王歌后“不在某一场组织的比赛中产生,而是长年累月的节庆聚会的歌舞活动上,斩获了大家心目中“嗓子最好、弦子弹得最棒、最重要的是最会对歌”的口碑的那位歌者会被亲切地冠以“王”和“后”的象征性的名誉称谓。这是一个来自民间的认可,没有勋章认证和物质奖励,它能为这个光环下的歌者带来的只有心理上的荣誉感,或许还伴随着某些更多的一展歌技的机会——邀请那个最会唱歌的人出席村里的婚丧祭祀节日庆典为大家助兴。 但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现代化浪潮,政府开始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开始产生推动旅游文化经济的需求,情况有了一点变化。我们去拜访了现在的白族歌王姜宗德,这位民间“认证”的大师,现如今被招纳进剑川县文化局下的阿鹏艺术团,协办演出,推广白族传统歌舞。他说虽然以前家里也很包容他的这个爱好,但囿于生计,农事占据了他生活大部分时间,收成不景气的年月还得外出务工,始终有点生计和爱好不能两全的尴尬;但现在,”歌王“的头衔为他某得了一份根植于这份爱好的工作,他终于可以全副身心地投入其中!而更加重要的是,官方的这种认可和大力打造,对于民间歌手来说,精神上的满足远胜于物质的获得。 歌王和他的龙头三弦琴,姜宗德现工作于剑川歌舞团。 姜宗德是剑川人。从他12岁第一次听到村里老艺人唱着弦子唱白族调,他这一辈子就再也没离开过这把弦子和嗓子:下田的时候唱“栽秧调”;放羊的时候有“放羊调;谈恋爱结婚成家伴随着情歌和”哄娃娃调“;祭祖的时候”本主调“必不可少;跳舞的时候来一曲”霸王鞭调“......白族调唱的是天地生万物,唱的是人们与他们脚下土地的共生和成长,是最精妙深刻却又最平实的生活。可能正因为爱唱歌,姜宗德不仅收获了”歌王“美誉,还较常人多了一份生活的才情。 歌王姜宗德和歌后李宝妹在石宝山歌会。图片来自网络。 姜宗德小时候家境清贫,从剑川去到大理赶街是一种奢侈。他犹记得30年前从剑川到大理的单程车费是3.6元,加上期间食宿的开支,这对靠土地满足几乎所有基本需求的农民来说可不是一笔随随便便就花掉的钱。所以他22岁才第一次赶上了三月街,却是为了唱歌了。 2014年三月街。如今的三月街,大青树以下的店铺和摊位是被工业流水线产品占据的,它们用高音喇叭循环播放着震天响的广告语,似乎不以此不能跟上消费社会的节奏。 问及对三月街的最深记忆,姜的眼中溢出了微光:“哎呀三月街的大青树,那一块,热闹啊......”他为之深情的大青树下不仅有他的对歌台,还有迥异于现在的温柔的人间烟火:太和村的草帽是编得最好的,正适合在日头毒辣的日子里的田间劳作;陶罐还得看凤仪的烧的;用大锅熬制的瓜子糖香飘整条街;藤编竹编的箩筐背篓卖得不如其他东西,因为它们太结实耐用;赛马场那边是最热闹的,甚至超过了对歌台...... 传统中式糖果和糕点的摊位也是集市中的“主力军”。他们现场制作,从下料、翻炒、冷却、塑形到切块,每一个步骤都让人看得意犹未尽。 从那天开始,这三月街姜宗德一赶就是三十年,大青树下他的歌声和过去生活记忆中的美好遗存也就缭绕了三十年。 如今在三月街进行交易的商品已经随着时代需求产生了不小的变化,工业产品代替了一部分传统手工艺品,所以逛三月街需要一些技巧:耐心穿过最拥挤的人群,直直向上,到达歌王口中的大青树附近,我们会发现令人惊叹的传统的生命力,或许能从以下风物中一窥真正三月街的“神韵”。 三月街对歌台位于大青树下,对歌是两人应答轮唱形式,唱词考验歌者即兴编撰能力,往往胜者会把对手唱到“哑口无言。姜宗德犹记得一次斗歌中,他用一首“无情曲”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将对手气得跺脚,对方最后红着眼眶落败,而听众却听得开怀大笑纷纷称赞。 图来自网络 白族的霸王鞭是白族民间七十四中舞蹈里最具代表性和流行最广的舞蹈,所以在三月街这样的节日中必然少不了它。舞蹈时,舞者右手持鞭,左手拍,拨鞭的两端,身随鞭移,节奏欢快明朗,清新活波。 图来自网络 沿着大青树再往上来到苍山脚下的赛马场。三月街的赛马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每年会期,四面八方的白族以及藏族、纳西族牵着马,穿着节日盛装,纷纷前来参加赛马。明朝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对三月街的赛马盛况作为有声有色的描绘:"入演武场...其北为马场,千骑交集;数人骑而驰于中,更队以觇高下焉。时男女杂沓,交臂水辩,仍遍行场市。" 图来自网络 射弩比赛是赛场中另一项传统竞技活动,民族弩起源于战国时代的楚国,又被称为土弩,此后逐渐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民族体育活动。民族传统弩是用木头和竹竿手工制作而成,没有添加任何金属物品,目前只有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射弩选手还在使用这种土弩。 图来自网络 本地人常喝并不是包装精美的饼制普洱,而是这样一种价格“亲民”的炒青绿茶。它的原料原料也是大叶种茶,产于腾冲的清凉山,以磨锅干燥的特殊工艺制成,"清凉山磨锅茶"。冲泡后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汤色黄绿明亮。 图来自网络 石斛在民间俗称神仙草,属补益药中的补阴药:益胃生津,滋阴清热。云南,借势独特的立体气候,自08年以来,成为石斛种植第一大省。一般来讲,铁皮石斛目前以粘液汁含量高,嚼起来粘口、粘牙的最好。新鲜的铁皮石斛,茎杆主要分绿色和带红色的两种,绿色的比较好。 图来自网络 周城被誉为“白族扎染之乡”。扎染又称绞缬染,俗称扎花布,是将白布按绘制好的图案用线缝扎起来,染以天然的植物染料,经漂洗拆线后即呈图案,美丽古朴。 此项工艺在大理周城已有300余年历史,现今产品已达250余种。 图来自网络 土陶制作技艺是白族众多传统民间技艺之一。大理本地陶器大多都产自凤仪镇敬天村,在敬天村土陶可以说是一项技艺,也可以说是一份产业,因为它养活了在这里生存几百上千年的祖祖辈辈。大理土陶制作技艺于2014年7月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草编是大理民间沿袭的一项手工传统工艺美术,主要有传统的谷草、麦秆、棕丝等编织。从明朝初期至今代代相传。近几年来,由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大理草编工艺制品种类越来越多,有草帘、草垫、草篮、草扇、草席、草制玩具等数百种花色样式。 说到三月街的吃,不得不提“滇西一只鸡”的永平黄焖鸡。据说每年这个时候,全永平县的黄焖鸡馆子都搬到三月街搭棚子架灶台迎接食客。传统的黄焖鸡采用永平山区土仔鸡,选用十几种配料,辅以食盐、味精、酱油等调味料,只十分钟,就可以把一只飞奔的小公鸡收拾成一盆黄香的焖鸡,咬口嫩,嚼头劲。 图来自网络 没错,这就是云南十八怪中的一怪——“牛奶做成片片卖”。大理食用乳制品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到元朝。大理邓川是非常好的奶源出产地,堪比牧区。大理人自己发明了特殊了工艺制成奶制品——乳扇、乳饼,口感独特,香味浓郁,或烤或煎或炸,都是美味。 图来自网络 云南火腿素以风味独特而与浙江金华火腿齐名媲美,蜚声中外,而以其为馅料制成传统酥饼,非常适合作茶点或解馋小食。酥饼外壳用精面、猪油、蜂蜜拌和烤制,有入口酥而不飞屑,有韧性,出口酥香非常。馅料用火腿肥瘦搭配加蜂蜜,火腿自身带有的咸味与蜂蜜完满交融,吃起来咸鲜带甜,清新不腻人。 图来自网络 豌豆粉,是云南人十分喜爱的杂粮制品。是用干豌豆粒,磨瓣去皮,用水泡发后,掺水磨成浆,经过滤、熬者成糊,冷却后凝回而成。质地细腻滑嫩,色泽姜黄,口感有豌豆的特殊芳香,经刀功成形后烹调可热吃或凉吃。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为“三月街民族节”,在大理三月街举行。 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 ???点击阅读原文精彩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