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歌坛天后Rihanna与LVMH 集团旗下美妆孵化器 Kendo 合作推出的美妆系列—Fenty Beauty by Rihanna 于前段时间正式推出,销售情况非常出色。零售商 Sephora 表示,已经有多针对深色皮肤的粉底销售一空。 人气超模Gigi Hadid携手美宝莲,推出了她的首个美妆系列 GigixMaybelline。这个系列的首个作品——名为 Jetsetter 的修容盘首先在英国药妆店 Boots 开售,上架 90 分钟就售罄。 名人涉足美妆领域仿佛已不再是新鲜事了,当下,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社交媒体对品牌造成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不容被忽视。纵观各大社交软件,拥有高人气的微博网红和知名博主称得上是当下主流。 彩妆发展迅速,其中少不了微博网红和美妆博主的功劳,她们在社交媒体上通过视频分享妆容的同时也带动了化妆品的流动性。 近几年,网红们已纷纷开始拓展副业,有的与品牌合作推出联名系列,还有美妆博主甚至推出了自创彩妆品牌。 比如亚洲知名美妆博主PONY,2015年推出自创彩妆品牌pony effect,双色修容棒至今深受消费者喜爱; Kylie Jenner在2016年推出的美妆品牌Kylie Cosmetics,成立18个月总销售额就达到了惊人的4.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98亿元); 还有YouTube知名美妆博主Tati宣布即将推出自创彩妆品牌,时间预计在2018年一月份。消息一出,很多人对此都表示支持。从反响来看,很多人已经迫不及待想购买产品,对彩妆品牌也是充满期待; 而国内如言安堂、俊平大魔王等“网红”的自有品牌也拥有数量不菲的忠实拥趸。 从各大网红/博主自创美妆品牌的火热程度我们可以发现,现如今网红化妆品一片“势头大好”且“声势张扬”的景象。另一方面,很多资深大牌即使在宣传投入巨大,有时也不及网红化妆品的“无本经营”。 自带流量外,网红产品宣传更灵活相信国庆回来,“鹿晗关晓彤公开恋情”导致的一系列如微博服务器一度瘫痪,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相关代言品牌借机蹭热度等事件已经人尽皆知,名人的流量效应,向来是品牌选择代言人的首要标准。而相比品牌的明星代言,网红自创品牌,对于精准流量/粉丝转化到品牌上,是一个更加轻而易举的事情。 这不是一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时代了。年轻一代消费者越来越热衷于尝试新的品牌,而对数字化设备以及网络社交媒体的依赖,也使得让他们能够快速认识和尝试众多新的互联网品牌。得益于社交媒体/网络营销的发展,也导致越来越多的社交活动淹没了官方品牌传播及其传播效果。 在美容领域,通过直播、微博、公众号及各种自媒体渠道,网红们可以更加直接和“感同身受”地把“哪些产品比较好用”、“使用手法该是如何”等信息准确传递给消费者,并引发持续的讨论。(如YouTube化妆教程的受欢迎程度,获得数百万次观看和数千条评论很简单)。它们也相对较为实惠,这意味着将互动转化为实际购买的可能性更高。 相比之下,具有一定资历的传统品牌在互联网传播上却需要更加 “瞻前顾后”了,因为它们身上背负了丰富的历史,这恰恰是新一代网红品牌所不需要担心的。正如前段时间多芬广告被抨击种族“歧视”一样,传统品牌的广告在选择代言人、确定品牌定位和宣扬品牌主张的时候,需要接受更多人的评论。 网红产品更懂互联网消费者最近,朋友圈又刷起了“变色口红”的风潮,其实这个产品早几年都已经出现在消费者眼中,但这一次依然备受朋友圈“宠爱”,也是其噱头打得好,卖点够吸引人。这是网红化妆品对消费者“痛点”的把握。 如前文提到的Jetsetter 的修容盘,Gigi解释了这款产品的灵感来源:“我一直想要一个可以扔进钱包或化妆包的修容盘,并且修容盘里可以放进所有我快速化日常妆所需要的东西。”她还分享了自己多任务的美妆秘诀,“我喜欢把所有产品混合起来使用,用唇彩做腮红,用眼影刷眉毛,把腮红涂在眼睑上,遮瑕膏用作唇膏等” 。 而拥有40种不同颜色粉底的Fenty Beauty,据了解是市面上颜色最为多样化的化妆品系列之一,能够全面覆盖多种不同肤色的消费者的需求。这也是这个系列能够销售火爆的重要原因。 个性化与定制化、多效合一、养肤彩妆等等是近年来彩妆的明显趋势,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不可否认,网红更能直接粗暴地把自身产品的这些特性彰显得更突出。 同样,使用独特的概念、定位特殊/精准人群的品牌以及依托互联网渠道的新兴互联网品牌都表现越来越突出。 小编有话说: 数据显示,中国彩妆市场规模达到244亿元人民币(39亿美元),近年来维持两位数增长,且据英敏特预测,中国彩妆市场销售额在2022年将达到496.62亿元人民币。 消费者对彩妆的态度是驱动该品类增长的主要因素。具体而言,80%的消费者将彩妆视为自我奖励或享受的产品。“我喜欢”已经成为消费者消费的主要因素。 面对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不管是传统品牌还是新兴的互联网品牌,在宣传策略和方式上也需要与时俱进。护肤和彩妆的创新融合、细分人群需求的满足、不同维度上的定制化与个性化等问题需要所有的品牌进行思考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