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人都喜欢学习方法,因为方法可以解决某一个问题,这篇文章没有聊具体的方法,更多的是对一些方法背后的思考。 说到广告语,我想你一定不陌生,因为我们每天都在被动的接受各种各样的广告语,以前在电视上、报纸上或者是广播里,现在在手机上、地铁上或者是你想象不到的地方。 这些广告语,有你喜欢的、也有你讨厌的,当然还有让你马上下单的。如果你因为工作的原因,需要写上几句广告语,我想你肯定有绞尽脑汁的去写过,但可能写出来的广告语没有什么力量,消费者压根get不到其中的点。 现在不妨写下你此刻想到的几句广告语。 此刻我能想到的是下面几句: “怕上火,喝王老吉”“经常用脑,多喝六个核桃”“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仑苏”……以上几句不知道你有没有想到,如果没有,那也应该在某个时间和地点看到过。 我们把上面三句广告语读上一遍,发现读起来挺上口的,一听前半句,自然而然的可以说出后半句。 再仔细看下内容,发现真的太棒了,怕上火的时候,就想到喝王老吉,经常用脑的话,就喝六个核桃,到底是什么牛奶,敢和其他所有牛奶为敌,得尝一尝。 我们却很少思考。 一句广告语它好在哪里?消费者能感知到它的好吗?可以让消费者做出某些行动吗?为什么能让消费者做出某些行动?它能区隔竞争对手吗?它是怎么来的呢?我想我们更应该思考一句广告语背后的东西,否则就算看了很多写广告语的方法,也很难写出好的广告语。 01我想先从我身边的一件事情说起,也是促使我想写这篇文章的原因。 几个月之前,认识了一位朋友,她是一家农业公司的管理人员,主要负责市场方面的工作,公司的产品目前是土鸡和土鸡蛋,产销于一体,散养于森林,销售终端主要是门店和超市档口。 在一个四线城市,超市档口品种的最低价格是32.8元/斤,而旁边档口的土鸡,价格大概是15-25元/斤之间。很多人被档口的装潢吸引了过来,但是一看到价格就走了。 销量并不是很好,我那位朋友为此做了很多改变:提升超市导购人员的销售能力、不断的在思考哪句可以打动消费者…… 尽管她擅长的是管理和销售,因公司人员结构的问题,品牌方面的事情也得她来做。 她之前写过两句广告语: “三十年前妈妈的味道”“大自然的奢侈品”你觉得怎么样? 乍一看,的确挺有特点和感染力的,“妈妈的味道”是多少人怀念的味道啊,又还是“三十年前的”让人更怀念了;“大自然的奢侈品”,绝对让人眼前一亮,不禁想让人不顾一切的拥有。 细想一下,我发现了很多的问题。 “三十年前妈妈的味道” 一只冷冻鸡,能让消费者想到“妈妈的味道”吗?消费者会经常怀念“妈妈的味道”吗?如果只是偶尔怀念一下,那买鸡的频率太低了。如果消费者还能吃到妈妈做的饭菜,有必要去怀念吗?消费者会因为怀恋“妈妈的味道”而多花点钱去买一只土鸡吗?“大自然的奢侈品” 土鸡奢侈在哪里?消费者买了“奢侈品”之后,其他人会怎么看?会因为鸡是奢侈品,消费者就会买吗?我给她提了个小小的建议,如果要打“奢侈品”这个概念的话,那要说出来奢侈在哪里?是产量少?还是品种稀有?不能只是因为价格高。 不过,说实话,这个建议没多大用,因为并没有帮她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比如说——给她想一句广告语。 可是,想一句好的广告语需要考虑太多问题了,不是想就能想出来的,需要调研,了解竞争对手和消费者还有自己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其中的关键点。 最近看她的朋友圈,发现她又写了句新的广告语。 “慢生长·自然熟” 当时看了之后还挺为她高兴的,和前面两句相比,这句广告语更能够传达产品特点一些,表示土鸡是慢慢成长的,又是自然熟的,读起来也还上口。 过了几天之后,我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只看到其表面上的好,没有深入思考其背后的东西,“慢生长·自然熟”真的好吗? 我在心里抛下了以下疑问。 “慢生长”和“自然熟”是消费者选择土鸡的真正理由吗?消费者有认为“快生长”和“催熟”的鸡是不好的吗?市场上的其他品牌的土鸡有在打“慢生长”和“自然熟”的相关概念吗?到底是怎么样一句广告语可以打动消费者呢?如果想解决以上的问题,唯有去深入了解消费者、了解自己的产品、了解竞争对手,找到其中的关键点,才能得出答案。 02如何找到其中的关键点,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 上图中的红心点就是关键点,这个点它一定是综合产品、消费者和竞争对手的,而好的广告语就是这个关键点的外在体现。 换句话说,就是既区隔了竞争对手,又传达了产品利益还俘获了消费者的芳心。 如果你现在要为一家麻辣烫店写一句广告语,你会怎么写? 我们不妨先分析下,可以从哪些角度写。 店铺就餐环境?创始人历程?菜品新鲜程度?价格方面?服务态度?健康安全?当然,我们还可以去挖掘更多的角度,但是到底哪个角度才是我们所说的关键点呢?还是要从消费者那里去寻找答案。 麻辣烫的确很受消费者的喜欢,但麻辣烫在消费者的认知里是不那么干净的,很多人在吃完之后,会有些小内疚。 还有麻辣烫的汤,很多人是不会喝的,因为总感觉有些不卫生。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健康安全的角度的写呢?从哪一个点去体现麻辣烫的健康安全呢? 有一家店是这样写的。 是不是价值感就体现出来了呢?是不是戳中了你心里的那个点呢?是不是就和竞争对手区隔出来了呢? 可能说的还不够明白,我们再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滋源洗头水“洗了一辈子头发,你洗过头皮吗?” 看到这句广告语的时候,是不是特别惊讶,什么?还有洗头皮这一说法?我以前都是洗头发水的,不过总感觉没洗干净,难道是因为没洗过头皮吗? 这是叶茂中大师做的一个案例,当时洗发水市场早已趋向饱和、从功能,从成分、从效果来定位洗发水,都无法在被国际品牌长期牢牢占据的市场中,杀出血路来。 更何况国际品牌凭借品牌和资金实力,通过科技、广告甚至是低价策略和收购策略,一直打压着新品牌,在渠道上几乎形成垄断。 如何做到区隔竞争对手,传达产品利益又能让消费者买单呢? 还是要从竞争对手、自身产品和消费者心中寻找答案。头皮好,头发才好,这是消费者心目中已经有的认知,那么想要头发好,是应该把头皮先洗一洗。 案例二:脑白金“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 这句广告语我们太熟悉不过了,熟悉的有些厌烦。 以消费者的角度来看的话,还蛮让人讨厌的,一个是它的重复式的洗脑广告,另一个就是,逢年过节送礼没有送脑白金还挺尴尬的,尤其是提着其他礼物去主人家里的时候,电视上正播放着“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就送脑白金”的广告。 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它无疑是成功的。 把保健品卖成礼品以收礼人的口吻向送礼人传达“如果要送礼的话,就送脑白金吧”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传播成功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以下文字,来自史玉柱的分享。 脑白金广告形成的过程是这样的,我在脑白金推出初期的时候,还没有正式销售、还在试销的时候,有一次我带了几个人去公园实地调研。 一些老头老太太在公园亭子里聊天,因 为那个城市我们已经在销售脑白金,我就上去找他们搭话。 我问他们对脑白金了不了解,他们说知道脑白金。有一两个老头老太太说他们是吃过的。大部分人说有兴趣,但是没吃过。后来我就问他,为什么不吃呢?他们回答说买不起。 其实他们的收入是够的,买不起的原因是什么呢?后来我在聊天过程中发现,中国的老头老太太其实对自己是最抠的,对孙子他是很大方的。 他的钱存在那想养老,如果要花,他都想花在孙子孙女身上,就是对自己太抠,不舍得自己花钱。 怎么样才能让他买老白金呢?他们就说,除非儿子或者女儿要给他买,他就愿意吃。我发现有多半的老人都是这样的。并不是不想吃,其实在等他的儿子或女儿买。 其中有一个买了脑白金的人就说,他每次吃完了之后,自己舍不得买,想让儿子帮他买,怎么办呢?他就把那个空盒子放在窗台上面,提示他儿 子。他儿子有时候看见了就帮他买,没看见的时候十天二十天都不帮他买。 所以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就觉得,要卖脑白金,不能跟老头老太说话,要跟他的儿子或者女儿说话。向老头老太太说没有用。 中国的传统,如果给老人送礼就是尽孝道,这又是一个传统美德。所以我们回来就讨论,这个定位必须要对(老头老太的)儿子女儿说,不要说得 太多,就说两个字——“送礼”。所以我们当时市场调研下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看似简单,好像还是个病句,却蕴含着极大的能量,而这些能量来自于对市场的调研。 回过头来再来看看“怕上火,喝王老吉”这句广告语,很多人都觉得这这句广告语非常厉害,我也是,受它的影响非常之大,每次在外面吃饭的时候,如果有点比较辣的菜,我都会点一瓶王老吉,为了防止上火,其实也不知道作用有多大。 所以很多人在写广告语的时候,都会借用这个句式。 比如说,“长个子,吃某某牌土鸡”,“防辐射,带某某牌眼镜”等等。 都幻想着用一句广告语打出王老吉那样的效果,可结果却不如人意。 为什么王老吉有那样好的效果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在消费者的认知里,凉茶本身就有降火的效用不断的的打广告,强化“怕上火,喝王老吉”的认知属于高频次、低决策型消费产品,试错成本低喝完之后能够感知到效果,的确有凉爽的感觉以火锅店这个最容易上火的地方作为切入一句好的广告语,它是有好的前提条件的,如果你只学到了它的好,而没有去了解它好的前提条件是什么,那好也会变成不好。 这篇文章总觉得还差一点什么,不知道你看明白了没有,如果要用一句话来表述的话,就是“分析自己的产品特点、找准并结合消费者的需求、区隔竞争对手”,或者是“以洞察到消费者的需求作为依据,改进自己的产品、区隔竞争对手”。 总结一句好的广告语,它一定是来自市场的,不要期望在办公室有什么好的创意。与其花时间在办公室苦想,不如去和消费者聊聊天,说不定你会发现惊喜。本文由 @邵文涛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