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湖野米,从美国和加拿大进口的原粮。 野米,并不是野生的稻米,而是一种禾本科的谷物种子。跟我们平时吃的大米饭相比,野米中的蛋白质、纤维和叶酸含量都比大米高不少。进口北美野米1斤售价超过100元,号称“谷物中的鱼子酱”。商家宣称野米有“奇特的营养成分及药效”,是一种“长寿米”。 等等,这里有个问题,商家请留步。野米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含量的确比大米高,但是“长寿米”的结论从哪里得出?毕竟,根据史书记载,以野米为主粮的时候,人均寿命不到40岁。 其实,商家远隔重洋,千里迢迢进口到我国的“外来天然保健品”,一点儿都不新颖稀奇,野米是我们老祖宗老早就吃过,后来还被淘汰的谷物粮食。 野米在史书中的记录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朝。当古人培育出产量更高的栽培谷物之后,不再把野米作为主粮,而把它当作蔬菜培育,成为今天餐桌上一道常见的时鲜美味。 野米从粮食到蔬菜的华丽转身,我们从头说起。 3000年前的野米野米生长在湿地水田,长得像水稻,只是比水稻叶子更长,也更密集。开花后结穗,穗中细长的种子就是食用野米。 不过,野米在我国不叫野米,它的学名叫菰(gū)米。菰米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粮食作物,周王室的皇家米食。 《周礼·天官·膳夫》中记载:“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饮用六清,羞用品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酱用百有二十瓮。” 周天子吃的“六谷”:稻、黍、稷、麦、菽、菰,分别是大米、小米、黄米、小麦、大豆、菰米。 我们平时说的五谷杂粮,稻、黍(shǔ)、稷(jì)、麦、菽(shū),里面再加上一味野米,就是供奉给周天子吃的六谷了。 从先秦到唐朝,菰米一直是人们填饱肚皮的主要粮食。菰米,也叫安胡,雕胡,雕菰。 西汉,枚乘的《七发》里说到天下美食时,就有“楚苗之食,安胡之飰,抟之不解,一啜而散”。把稻米(楚苗)和菰米(安胡)拌在一起煮,煮出来的米饭能团成饭团不会散开,而且入口即化。 唐代,菰米是主粮。李白说“跪进雕胡饭,月光照素盘”,杜甫说“滑忆雕菰饭,香闻锦带羹。”杜甫生病了,病中最想吃两种食物,一是滑溜溜的雕胡饭,二是香喷喷的锦带羹。可惜家中厨子手法粗鄙,做不出美味来。于是杜甫把肚子里的馋虫写进诗里寄给朋友,看看朋友会不会领悟到其中的诗意,请他到饭馆去吃一顿。诗中杜甫已经点明,菰米最大的特点是“滑”,换句话说就是,有韧性的QQ口感。 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湿地的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禾本科的植物都有富含淀粉的种子,适合当作主粮。但是,跟其他主食相比,菰米产量不高,另外它还有2大缺点。一是,菰米的花期长,种子一旦成熟就马上掉落,在穗子上保留时间很短。二是,在同一片水田里,每株菰米的成熟期不一致。菰米的缺点导致采集种子时很麻烦,并不像稻米一样受到农人欢迎。 宋代之后,南方人口剧增。大片湿地开发成耕田,农人大量栽种产量高、易收割的水稻。野生菰米的产地缩减,逐渐退出了主粮的领域。南宋之后,种植菰米基本消失了,只有野生品种。当饥荒来临时,人们才会外出寻找野生菰米,采集种子充饥救急。 虽然菰米不再作为主粮栽培,但是,菰米并没有退出我们的餐桌,它变成蔬菜,再次重出江湖。你可能没吃过菰米的种子,但你肯定吃过菰米的杆茎,它现在的名字叫作茭白。 主粮变蔬菜在收集菰米种子时,农人发现偶尔会有几株菰米植株跟其他植株不同。原本像筷子一样细的杆茎,中间会突然膨胀变粗,变得像擀面杖一样粗。剥开来看看,粗壮的杆茎白白嫩嫩,看上去像竹笋。农人尝试着煮食白嫩的杆茎,结果发现还挺好吃。于是,农人开始刻意收集杆茎变粗的菰米,专门栽培,这就是现代的茭白。 普通的菰米植株并不会变粗,只有感染了黑粉菌的菰米,杆茎才会膨胀变粗,长成茭白。茭白实际上是在黑粉菌的刺激下,膨大发展的病化产物。 黑粉菌是一种真菌,跟蘑菇一样,通过孢子传播。切开过度成熟的茭白,会看见白嫩肉质上,有一些黑色斑点,这些就是黑粉菌的孢子。带黑点的茭白也能吃,黑粉菌跟食用蘑菇一样,对人体无害。另外,除了茭白以外,玉米也会被黑粉菌感染,形成长相难看,却味道鲜美的“玉米松露”。 那么,问题来了,在栽种茭白的时候,能不能留下它的种子?平时吃茭白杆茎,等到结穗的时候,还能收集菰米种子,做到完美的“一鱼两吃”。 想法挺好的,可惜做不到。感染黑粉菌的菰米植株,不会再开花结穗了。 农人在栽培茭白时,不是用种子培育法,而用分株繁殖法。收集老植株的根茎,分拣切割后再种到地里。 总结知道野米和茭白属于同一种植物之后,也就戳破了蒙在北美野米身上的神秘面纱。 100元1斤的进口野米只不过我们淘汰掉的谷物,比它更好吃的是,菜场里6元1斤的茭白。 选择主粮,最重要的成分是它的淀粉含量。商家强调野米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蛋白质等成分。而这些成分在我们日常饮食中,蔬菜、水果、肉类等其他食物全部都涵盖了,不需要专门吃野米来补充。 关于冰湖野米,尝个鲜,体会一下菰米是啥滋味没问题。但是用来当作“长寿”的营养保健品,只能说是一个笑话了。 好了,野米和茭白的秘密先聊到这儿。 关注法兰西is培根,为你讲解自然界的秘密,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