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麦冬
有关电视业还“在不在”的问题,之前说得够多了。今天来聊聊电视“还能不能好”的问题。
一、不可能都好,但一定会有强大的幸存者
无疑,电视业要想回到十年前百花齐放、办了就挣钱的局面,是不可能了。电视业无疑正处于激烈的“挤水分”(或者说优胜劣汰)的空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其实这才是最正常的,只是市场化慢慢进入了这个过去相对封闭的行业而已。
电视业和互联网行业,都在“挤水分”。而要说到残酷,还是移动互联网领域更残酷一些。不同的是:互联网媒体是靠资本和经营在挤水分,小的细分市场(如网约车)最终只容得下一家寡头,而相对容量较大的视频网站行业,则目前呈BAT三足鼎立之势。
电视业则靠内容和市场(本质是市场)在挤。结果会是多少家呢?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的初步判断是不超过十家,而且几乎肯定会更少。而经历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之后,中国电视业的幸存者,只会变得更加强大,抗风险能力更高!
在这个过程中,商业移动新媒体要做的,不是发动(或者变相发动)舆论机器唱衰,而是要“去零和思维”,双方合作共生,最终形成几个利益交错、资本联结的“内容聚合传播体”。
这才是中国传媒业一个更可能的现实。
二、问题不同 看方拿药
那么,电视台怎么才能做好呢?各家广电发展轨迹、历史背景、拥有资源乃至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都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这个治疗肯定要是大力度的,大体有三剂药方:猛药去痈、断臂求生、刮骨疗毒!
1、猛药去痈
为什么不是猛药去疴?因为有的电视台改革较早,目前发展良好,还没到重病的地步。但是并不是没有癣疥之疾,而这个表面看似小的隐患,如果不去除,倘若“痈疽发背”,则将一发而不可收。
痈在哪里?
一是有的没有强大的内容制作团队,对外包节目依赖性较大。这也是近来湖南、东方、浙江等卫视越来越重视内容自主生产的原因(浙江卫视最近就在俞杭英出走后重用了一批80后制作人)。
二是少有发力对自有签约艺人的培养和自有IP的打造,过于依赖小鲜肉、鲜花,节目成本节节攀升。长此下去,如Vlinkage创始人彭福利所言,当电视台依靠广告的商业模式无法覆盖逐步提高的版权等成本,就会出现危机。反观杨幂的嘉行传媒,则已经在造星的路上一骑绝尘,电视台其实拥有同样的机遇,和更好的实力。
三是媒体融合还没想明白怎么做,只能在“内容为王”口号下坚守原有阵地。
这些,都是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的问题,且没有那么容易。
2、断臂求生
去年,自媒体号“咪蒙”洋洋得意分享了他的助理“月薪5万”的秘密,撩拨了媒体人敏感的神经。对,自媒体就是这么轻装上阵、没有包袱、善于培养人(当然,创业失败率也不低)。
比之电视业则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官本位、办事效率低、内部互相掣肘、人员身份尴尬(大量劳务派遣)等问题。
这种情况下,必须果断深化改革,处理好历史包袱(大风厂问题?),驱除庸人懒人(孙连城?),与一些没有战略眼光的投资(月牙湖美食城?)果断切割。
3、刮骨疗毒
移动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要想真正与创业成功率仅5%的激烈竞争中幸存下来的互联网巨头争夺渠道与话语权,就必须彻底实现近乎残酷的自我进化,使自己拥有在同等条件下进行竞争的资源、财力、技术和人才实力。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这个过程,必然触及最根本的体制问题,必然涉及用人权、财权的市场化支配,必然要对旧有的盘子进行切割,动既得利益者的蛋糕。
刮骨必然要痛。
这个过程中,请不请得到“华佗”,请到后用不用“麻沸散”,刮骨后多久能上战场取胜,就看电视人有没有关公的勇气,还有体魄。
三、电视垂垂老矣 注定不能做“时间的朋友”?
之前《唱衰阴谋论》发布后,很多媒体进行了转载。笔者也恰巧在某微信号的文章中看到了一些电视大咖的转发和评论。
湖南卫视总监张华立先生则提到了“要尊重老人丰富多彩的人生”及“媒体进化要进行社会伦理教育”的问题。
事实上,电视这个行业在中国还算不上老人。因为电视业的真正市场化发展也仅仅是最近二十几年的事情。任何一个产业,都不能简单地以“诞生时间长短”作为是否没落的依据。否则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电视不是人,而是一种产业,产业生命力旺盛与否,主要看产业本身是否适合自我进化,以及产业操盘者是否具有自我进化和学习的能力。比如煤炭业,就很难+互联网,但电视作为一种传播手段,无疑具有可自我进化性。至于是进化为巨无霸还是“化生子”,那就全看个人造化了。
武断地认为电视“铁定衰败”,并给愿意说句实在话的人扣上“遗老遗少”的帽子,很简单。然而,这并不是事实。
可吆而喝之催其拉磨,可愤其不争扬鞭驱策,但切勿过早急着“卸磨杀驴、分而食之”。因为,全民热议的各家春晚、多档口碑叫好的品质节目、国剧门脸的超级热剧,都证明着,它依然怀有——承载中国传媒社会公信力的良心,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初心,以及那一颗恒久追求精品文化内容的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