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波斯 来源丨传媒头条
导语:任何题材的节目都经不起井喷式的消耗,文化类节目正在经历和其他节目一样的困境,内容形式突破难、明星和选手选拔难、导师学者搭配难。
2016年年底至2017年年初,《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和《朗读者》相继刷屏,文化类节目开始受到热捧,业内专家甚至得出了“文化类节目的春天要来了”的论断,各大卫视平台和视频网站也加紧了在文化类节目领域的布局。
数据显示,2017年各大电视台和视频网站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数量超过50档。其中,央视表现最为突出,播出数量达13档,包括《魅力中国城》《中国民歌大会2》《国家宝藏》《中国戏曲大会》等等。
湖南卫视播出了《中华文明之美》《儿行千里》《百心匠心》《汉语桥》4档;浙江卫视3档,分别为《汉字风云会》《向上吧!诗词》《中华好故事5》;东方卫视则推出“中华”系列节目《诗书中华》《喝彩中华》《唱响中华》;江苏卫视布局了《世界青年说》和《阅读•阅美》2档;北京卫视播出了《非凡匠心》《念念不忘》《北京评书大会》3档。
部分二三线卫视也加大了文化类节目的创作力度,打造了《耳畔中国》《国学小名士》等热门节目。但去年下半年,扎推涌现的文化类节目却没有再现“爆款”,直至年底,央视的《国家宝藏》才成为又一个引起广泛讨论的文化类节目。
爆款综N代,难续“现象级”
2018年,曾经走红的文化类节目基本都推出了下一季。《见字如面》第二季于1月23日收官;3月23日《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5月5日,《朗读者》第二季在CCTV-1播出;《阅读•阅美》第二季7月14日回归江苏卫视;《中华好诗词》也将于7月21日推出大学季第二季。
然而,《见字如面》第二季热度相比第一季有所下降。对比第二季总决赛收视率全国第一、累计观众数达到11.63亿人次、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1亿的强劲表现,《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也显得声量不足。
关注度的下降一定是多方面原因所致,内容和形式上缺乏创新、同类型节目竞争等因素叠加,成为这些节目无法再度火爆的主因。而另一方面,今年文化类节目在宣传力度上明显弱势了很多,导致这些曾经的爆款续作从开播到收官都进行的悄无声息。
曾经的爆款综艺续集大都冷清收场,文化类节目也难破综N代的魔咒。
文化名人成争抢对象
跟风创作导致了文化类节目的井喷,这些节目也几乎延续着固定的制作模式,内容上围绕书信朗读、诗词成语竞答展开,形式上多为明星诵读,辅以专家解读。节目同质化的严重也引来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今年,文化类节目数量依然庞大,但掀起高热度和话题度的却为数不多。
央视继续大力深耕文化类节目,《谢谢了,我的家》《经典咏流传》《传承中国》《信•中国》《中国国宝大会》《中国节拍》等陆续推出。北京卫视继续做《中国故事大会》第二季,并带来新节目《我是故宫讲解员》;浙江卫视推出了《同一堂课》;江苏卫视有《小镇故事》……
其中,由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首次担任独立制作人的文化类节目《信•中国》却未能复制董卿的成功。节目仅播出首期CSM52城收视率超过1%,后续反响平平。《经典咏流传》高口碑的话题热度也没有持续霸屏。
与此同时,由于文化类节目的火爆,文化名人逐渐成为各节目争抢的对象,文化类节目中也开始频繁的出现“同一张脸”。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参与了《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灯谜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国学小名士》《耳畔中国》多档节目;《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都出现了蒙曼的身影;中南大学教授杨雨参加了《中华好诗词》《见字如面》等。
其他倾向于诵读或者体验的文化类节目,明星邀约也逐渐走向普遍化和大众化,明星+文化的模式开始盛行,除老一辈艺术家之外,文化类节目也紧跟潮流开始拥抱人气明星。
任何题材的节目都经不起井喷式的消耗,文化类节目正在经历和其他节目一样的困境,内容形式突破难、明星和选手选拔难、导师学者搭配难。
文化类节目突围要会“造星”
文化类节目越来越缺乏创新精神。内容开掘上单一,局限于诗词歌赋、戏曲成语等文化类型范畴,节目的表现形式也无外乎就是竞技朗诵,嘉宾点评,缺乏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样态。
当下的几档文化类节目,也在试图跳出诗词、成语、朗读的范畴,寻求更加丰富多元的内容元素。《一路书香》《小镇故事》《同一堂课》等新节目开始探索类型更丰富的文化综艺。文博、探寻、非遗等成为关键词,让文化类节目在诗词、阅读之外有了更多可能。
但这依然难以挽回文化类节目的颓势,今年上半年,电视综艺市场整体缺乏竞争力,网综抢占了绝对的收视和热度,文化类节目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经过爆发式的发展期后,文化类节目的后续增长已呈现乏力之态,关注度和影响力渐趋下滑。眼下,如何破解文化类节目的低声量成为首要问题。
对于文化类节目来说,请明星往往不是制胜之举,“造星”才能突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通过“飞花令”让武亦姝成为素人“明星”,《国家宝藏》让国宝成为“网红”,由此掀起了节目话题在网上的迅速发酵。
文化类节目的品质往往能经住考验,在口碑上也不缺少认同,节目更多的是缺少话题。由于调性的桎梏,文化类节目单纯靠明星和学者很难制造热点,基于节目内容和形式的特性在营销上造势往往能给文化类节目带来流量。
相比其他综艺节目,文化综艺想要成爆款更加不易。如何保持文化类节目旺盛的生命力,让文化类节目从火一阵到一直火是创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文化类节目将很快淡出观众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