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报经营谈——总编杨星答记者问

来源: http://press.gapp.gov.cn/mic_wen.php?val=news&aid=1677 作者: 都市快报 日期: 2009年10月20日

采访人:新闻传播学博士  曹鹏
受访者:《都市快报》总编辑 杨星
  问:在管理上,《都市快报》是全员聘任制。  
  答:对,在浙江是第一家全员聘任制的新闻单位。
  问:这种模式在其他地方很普遍。
  答:当时我们走了一圈学习了全员聘任制,之所以我们觉得有所创新,是因为当时浙江省还没有开始实行这样的体制,有很多障碍。比如说招聘一个人从北京到浙江来,按老的系统,他必须走浙江省人事厅,然后再到杭州市人事局,再到我们报社,这人到我们报社需要等到哪年哪月呀,所以当时那些东西,我们统统都不管。我们是人先来,先按照国有事业单位待遇给你,肯定保证我们单位有这样的诚意,至于手续等等我们是可以通融的。当时人才流通不是很通畅,要是被这些东西捆住了,就不能干活了。所以我们特别务实。
  问:那现在这些人的户口都可以解决吗?  
  答:都可以进。到去年的时候,杭州市政府就出台了政策,凡是大本毕业,有稳定工作,签了合同,通通可以进杭州。这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认为时代是往前走,如果单位能保障员工的社会福利,跟老职工没什么两样,这人就比较安心了。不能有歧视,搞二等公民,这坚决不行。
  问:实际上在全员聘任制单位,大部分问题都来自于歧视,也就是说有一批老同志是特权阶层,是吃铁杆庄稼的。
  答:我们当时就讲,不能有二等公民。从集团下来的老员工与新员工是平等的,不能因为你是从母报来的,你就特殊。一开始我们就坚持,特别是对人的问题我们是处理得比较好的,尊重人。这不是多几块钱少几块钱的问题。
  问:新闻工作本身应该是很知识分子化的,知识分子对这个问题是非常在意的,对钱不见得那么在意。
  答:实际上做一个不是很确切的比喻,做报纸的人才相当于一部机器。如果是优秀的机器,生产出来的就是优质产品,如果是一个次品的、老掉牙的机器,生产出来的就是落后的不合格产品。有一些领导,买机器,他肯买,他不肯买人——错了,这是大错特错的,但没办法,我们只能通过各种方式去争取,如谈话、申请要求等等。整个社会最终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的。
  问:现在整个队伍平均年龄是多少?
  答:29点几岁,开始的时候是27岁。
  问:在形式上创新是不是主要因为年轻化的队伍?
  答:应该说也有一定的关系。这样一种队伍,创新时执行起来比较方便一些,不然的话,一些老观念是很难改的,因此从这一点来讲是有一个积极的因素。
  问:现在报纸一天出多少版?
  答:星期五是80版,平均每天48版,但我们是根据广告的量采操作的,去年我们扩版两次。
  问:现在已经到了最高峰80个版,从版面内容上觉得还有空间没有?
  答:我觉得现阶段基本上可以满足杭州、浙江的市场需求。
  问:扩版后,成本高了多少?一天80个版,单纯算纸张、印刷费用是多少?
  答:一般增加8个版,成本就是十几万。
  问:现在广告价位上是怎样一个策略呢?
  答:现在是抠得比较死,这是指打折。我们广告经营由集团统一经营,我们的广告部门是比较优秃的。我们的价格在浙江省最高。
  问:一般来说,广告价格最高的,发行量和传播效果应该是最好的。
  答:它有这个底气。
  问:这两年,民营资本进入报业也有不少的举措,您是怎么看的?
  答:我确实觉得民营企业家进入媒体市场是要冒高风险的。搞房地产倒闭了还有一块地,而搞报刊倒闭了,就剩一堆废纸,什么也没有了。报刊能不能办好,取决的因素太多了,最关键的是人。民营企业家不能把握谁能做,谁不能做,就像让我去判断是杨利伟上天还是另外一人上天,我无法去判断,因为我不是内行人,所以这是最要命的事情。而且进来之后,人家要求你尊重办报团队,把宝押在别人手中,要冒很大风险。
  问:也就是说《都市快报》这种格局也许更稳定,由一个大的党报来派出团队创业,比如《钱江晚报》;当年也是这样的。
  答:其实我认为真正优秀的人才确实多数还在党报集团里,不管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其他层面。现在有一些想法、想挪动一下位置的人应该说也是先进分子,他有这个能够先走一步的意识。但是很多民营企业家,他无法判断,外行看不出好坏,尤其在市场化取向中,报纸的定位如何,内行一看就明白。而现在在党报内部真正能把握住市场的人也不是很多,这样他就更难了,所以很多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如果没有好好论证,以为办一个报纸就可以赢利,那就太简单了一点。
  问:这次《钱江晚报》改成早报,报型也加长了。
  答:《钱江晚报》改成早报,变成瘦报,我觉得没有必要。一个报纸,特别是一个老品牌,它要改变什么的时候,不是靠外形,拉长之后,跟其他报纸没有什么区别,这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摇摆,它在品牌形象上失去的东西更多。
  问:现在市场是往前发展的,杭州这样的城市两三年内会不会又出现一家从零开始发展到第一的报纸?
  答:这就取决于那份报纸是不是有可能在办报上超越所有的报纸。举个例子,整个市场都是黑白电视机的时候,我生产了彩电,就不在乎我是什么样的彩电,我都能成功。如果我生产的还是黑白的,那就没话说了。  
  问:如果功能是全新的,就像电脑取代了打字机一样,那就可以一举成功。
  答:就应该是这样子,现在很多报纸,有很多困惑。《都市快报》的发家,让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件可为的事。许多人认为你能做,凭什么我们就不能做呢?其实不是这样的,深层次的东西他不理解。比如说我们开始做出来的时候,我的产品是全新的,大量的当时新闻,比较多的全国范围的新闻,别人看起来就是:不就是用了国内很多通联稿嘛,这个好像很简单。但不是这样的,在这个时候,我这样做,我占有市场后你再来学我、取代我,我已经有了市场先机了,你再取代我,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很多人认为你能这样,为什么我不能这样,结果在办报上都没有超越,没有创新,都没有寻找到自己的市场点。
  问:《都市快报》一年就成熟,太快了,一般报纸总是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成熟。
  答:当时我们有一个念头,很清楚,一定要一出生就是一棵大树。《都市快报》是新产品,所以它会那么快,如果拿出来不是一个新产品,只是仿效别人,那你不可能有这样的市场效果。
  问:前一阶段,围绕着发行公证比较风行,《钱江晚报》与《都市快报》围绕发行量的争执还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因为这样的争执不只杭州一家有,全国各地都有,这个问题是不是已经到了一个必须要解决的时候了? 
  答:我认为是。关于争执也可以是很有风度,你怎么说都行,我用我的实力说话,因为广告商已经很清楚。很简单,3个电话号码登在3张不同的报纸上,哪个号码回播最多,哪张报纸上的广告就最有效果。那我们为什么还不得不站出来说话,因为我们60多万的发行量,跟别人的投入是不一样的,对我们的经济效益是有影响的。如果我们不说,可能造成社会舆论的模糊。我觉得国外的发行量认证评估很科学。如果我们是抽查某一天的发行量来确认一家报纸的发行量,那么这种抽查是有可能作弊的,所以这种抽查也变得没有意义。如果是真的按照全年用纸量、按照税收、按照各印点的报表等等来做一家报纸全年的发行量测算,那就不能作假,就行了。我觉得吵来吵去对媒体的形象不好。,但确实发行量太重要了,不较真也不行,我们的投入和我们的回报就不成比例。
  问:这主要是一个广告价格问题,价格是以什么为依据呢?比如说一个报纸比另外一个报纸价格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发行量。
  答:其实内部大家都知道谁的发行量大,但行业以外信息就极其不对称了,人家搞不明白到底谁多谁少。大量广告公司受人委托到处搞调查,也有很多不规范之处。因为不能通过市场得到全部发行量的准确全面情况,只能抽样,就有它不准确不科学的地方了。

标签: 都市快报 都市快报广告 都市快报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