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推动新闻深度转型让新闻升值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钱江晚报广告网 日期: 2009年10月13日

 

      《钱江晚报》推动新闻深度转型让新闻升值,一条信息,能找出多大的新闻价值,考验新闻人的功力。当传媒竞争日趋激烈,新闻线索同质化突出,一家媒体、一则报道能否凸显个性、高出一筹,关键在于提升采编人员新闻深加工的能力。近年来,《钱江晚报》在新闻实践中,力求从常规动态报道破茧而出,化身为一名社会问题的思考者、一块叩响读者心灵的敲门砖、一根撬动社会进步的杠杆,深化思想性、感染力、推动力,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发现海面下的冰山 ——以《独立调查》为潜望镜,推动新闻深度转型,提升媒体的思想性和权威性 。新闻价值,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就像海上的冰山,更大的部分隐藏在水中。调查性报道,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承载新闻人的职业理想。近年来,《钱江晚报》着力打造《独立调查》栏目。独立调查,贵在“独立”,也难在“独立”。要想不被私利和滥权所左右,不被主观和偏见所误导,最为关键的是调查者要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为保证《独立调查》长期有效运行,《钱江晚报》建立了依托于新闻部的调查工作室,一方面保证信息源,同时也相对稳定独立。 把主席台变成八仙桌 ——从《桥梁》到《民意大参考》: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嫁接改良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 如今,都市类媒体的报道领域大为拓展。但实践中,媒体也遭遇两种流行病的困扰——时政新闻一张冷脸,民生新闻一地鸡毛。时政新闻要变脸,表面上是话语方式的问题,根本上在于找准政府、媒体与民众的共同关注点。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地位来自于人民的授权,公众有权利了解、监督、批评政府的服务,媒体报道政府工作,一定要找到它在百姓心中的落点,让政府决策与社情民意对接。更进一步讲,媒体就是要在政府和民众间发挥桥梁作用,促使各方利益诉求充分表达、沟通、协调,促进矛盾的解决、社会的进步。同样,做民生新闻,也要找准定位、突出重点。大众传媒不同于小众化的社区报,不能把它搞成一个筐,事无巨细,捡到篮里都是菜。许多孤立个案,事实上与大多数受众无关。要做出影响力,民生新闻一定要体现典型性、广泛性。敲开心灵之门 ——心中有善,笔下有人,以人文叙事为路径,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新闻是易碎品,但记者要追求新闻作品持久的感染力、深远的社会效应。要增强报道的感染力,晚报强调要有大众情怀、人文精神,这听起来似乎很难把握,其实落实到采编工作上,核心就是心中有善,笔下有人。新闻事件五花八门,但新闻人要守护真善美这一基本的价值观,这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也是最具感染力和号召力的元素。传递这一价值观,最好的载体是人物本身。作为个体的人的命运,往往最能牵动人心。写一万个人的死亡是一个数字,写一个人的死亡就可能写出感人的悲剧。

        晚报要求记者,要善于通过微观描述来反映宏观让雪球滚起来 ——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构建开放性的报道格局,强化读者互动,强化报道的延续性和影响力 传统意义上,媒体与受众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前者做新闻,后者看新闻,构成单向的传播流程。今天,两者的界限日益模糊,受众更加便捷、频繁、深入地参与到新闻生产中。这不仅有助于媒体拓宽信息源、拉近与受众距离,而且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热点、及时修正报道方向、增强报道的渗透力、影响力,使新闻增值。《钱江晚报》在很多报道中,都有意识地构建开放式的报道格局,将传播路径由单向转为双向,由一次发布改为滚动推进。

 

标签: 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