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载为民写春秋 记《新民晚报》创刊80周年

来源: 新民晚报 作者: 新民晚报广告网 日期: 2009年10月19日

      80年前,一个婴儿呱呱坠地,风雨兼程,一路走来,且青春,且激越;80年来,一份“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报章,书写了中国新闻史上一段不同寻常的记忆。 中国内地历史最悠久的报纸之一——《新民晚报》,9月9日迎来其创刊80周年大庆。《新民晚报》前身是1929年9月9日创办于南京的《新民报》。由陈铭德、吴竹似、刘正华、邓季惺等人参与始创的这份报纸,在1949年前足迹曾遍及大江南北,报业规模相当壮大。 
    创报之初,因传播“五四运动”新思潮,坚持抗日救亡进步立场,《新民报》吸引了一批思想开明的知识分子。张友鸾、张慧剑、张恨水和赵超构“三张一赵”共同构成《新民报》的四大台柱。   解放后长期担任《新民晚报》社长的赵超构先生,是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著名杂文家。他所撰写的长篇通讯《延安一月》,为世人展现了抗日战争期间一个真实、生动的延安。
    80载为民写春秋。从苦难与战争中走来,《新民晚报》始终坚持关注民生、弘扬民德、启迪民智,体现“主流、亲民、可读”的特色。
    “在不同的时代,要坚持‘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一份报纸而言,并不容易。”《新民晚报》健在的“元老级”报人、88岁的张林岚先生对记者感慨:希望前辈报人“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讲真话”的精神不断传承下去。
    《新民晚报》高级记者唐宁说,赵超构、束纫秋、冯英子等一批传奇老报人,为《新民晚报》的后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文字是用思想、学识和胆识堆砌起来,犀利的观点又都是基于对国家、对人民的爱,有了爱才有下笔时的一片深情。”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才刚起步,百废待兴。停刊15年的《新民晚报》重整旗鼓,于1982年正式复刊。时任头版编辑工作的张攻非回忆,复刊之初,秉持“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办报宗旨,报纸开始尝试在一些突发事件报道中寻求突破,第一时间、真实准确地报道政府部门如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把新闻写到实处,也惠及更多百姓。
    上世纪90年代,“空嫂”概念的诞生,也与《新民晚报》推波助澜有很大关联。据了解,1994年上海几十万纺织女工面临下岗,航空公司吸纳下岗女工可谓是“打开一个禁区”。《新民晚报》曾在头版头条发表文章《民航能不能招空嫂》,报社为女工再就业积极奔走呼吁,最终催生了“空嫂”群体。
    80年春华秋实。在《新民晚报》创刊80周年到来之际,海内外知名人士以贺词、诗书、字画、歌舞等形式同贺其华诞。台湾音乐人蔡琴在《新民晚报》80周年庆典演出中引领全场齐唱“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而今,《新民晚报》已是一份覆盖“都市新闻、海派文化、小康人家、和谐社会”等焦点内容的报纸。在努力满足读者新闻信息需求、文化阅读需求、生活服务需求的同时,《新民晚报》正探索拓展“新民”报系品牌:《新民周刊》、新民网、晚报社区版、海外版等层出不穷。
    作为一名读者,上海市市长韩正说,《新民晚报》的市民情怀、朴素文字,一直到现在依然吸引大家。“一张报纸,几代报人,秉承使命、秉承责任,用纸张、用激情,记录了国家的沧桑变迁、城市的发展进步、百姓的喜怒哀乐,这不仅是在记录历史,也是在传承精神。

标签: 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