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中国移动进攻“远程支付” 手机全支付思路显现

来源:通信世界周刊  发布日期: 2010年6月22日 09:14 

    出于各种现实考虑,中国移动放缓了自己提出的2.4GHz手机支付标准的市场推广进程,并向银联支持的13.56MHz标准伸出橄榄枝,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中国移动在手机支付方面遭遇到了瓶颈。

    不过,这仅仅是中国移动在“现场支付”上做出的妥协。与此同时,中国移动开始在“远程支付”上发起新的攻势。

    在线攻势凶猛

    日前,中国移动官方支付网站推出了全新的手机支付优惠活动。从6月1日至7月31日活动期间,客户每月给本机手机支付账户充值50元(含)以上,就可获赠面值15元的手机支付红包。客户使用手机支付账户在合作的互联网商户购物消费,每月累计消费金额满50元(含)以上,即可获赠20元手机支付红包。客户每月使用手机支付缴话费满50元,即可获赠15元话费奖励。

    其中客户获得的手机支付红包可作为现金抵用券,用来远程在线购买北京移动网站“手机支付”“红包专区”、京东商城、SALE8商城的各种商品。此外,还可购买盛大游戏卡、Q币充值卡、久游一卡通等虚拟产品。

    在北京地区,该活动覆盖了移动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畅听卡和家园卡用户。移动方面表示,这是移动手机支付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优惠幅度最大的一次市场推广促销活动,并纳入了KPI考核项目。除北京地区外,福建、广东、湖北、湖南、吉林、江苏、内蒙、山东、陕西、浙江、辽宁、甘肃、云南、广西等地也都根据当地情况推出了各种不同的优惠活动。

    全支付思路显现

    从当前布局来看,中国移动虽然在现场支付上受挫,但其远程在线支付方面的拓展更加大胆,其手机支付模式采取了类似支付宝的个人支付模式,用户向移动推出的手机支付账户进行预充值,然后进行各种网络在线消费,由此,在支付环节上就必然会出现资金的沉淀。

    实际上,中国移动一直力主进入以手机为载体的个人电子支付领域,为实现增值服务的利益最大化,中国移动一直在寻求具备相应的金融资质。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曾表示,“中国移动没有金融牌照,只能通过和银行合作才能开展相关的业务。”中国移动入主浦发银行就代表了这一思路。

    “中国移动有5亿手机用户,只要其中1亿用户开通手机支付账户,每户存入100元,中国移动手中就掌握了500亿元的沉淀资金。”中国移动内部人士表示,以此为基础,一旦中国移动拥有了相应的金融资质,就可以进入所有的手机支付领域,从而实现基于手机的“全支付”。

     细分领域尚需研究

     至此,中国移动在远程在线支付上的全面拓展也就不难理解了。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手机在线支付已经出现了不同的细分市场,与更多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相比,中国移动对市场的认识不会影响其在某些细分领域的竞争力。

    易宝支付CEO唐彬表示,第三方支付的优势在于服务,尤其是对个人用户,能够给用户提供较好的支付体验。而在一些行业市场,手机远程支付需要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多的创新,需要为用户“量身定制”支付服务,在这些市场,大而全的支付模式将面临挑战。

    当前,易宝支付在电信、行政教育、保险等行业市场取得了突破,唐彬表示,易宝支付为这些领域提供的交易服务平台没有沉淀资金,“钱是不需要停留的,我们提供的是交易中的增值服务,从而给交易双方带来价值。”

    这与行业的性质有关,无论在电信、行政教育还是保险业,其行业特点决定用户的信用不存在问题,从而不需要担保,并且不担心物流,易宝支付更多的是解决交易过程中那些中小代理人的资金流问题,类似于提供短期授信服务,从而大大促进了整个电子交易过程的完善。

    唐彬称,移动互联网正在改变手机支付的环境,第三方支付公司与运营商之间也存在更多的合作可能,在二、三级城市中,运营商的电子缴费等渠道仍然匮乏,而第三方支付公司能够帮助提供更方便的支付解决方案。

    记者观察:支付市场仍在成长 政策制订应预留发展空间

    有交易就有支付,其实这个市场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正处于爆发的前期,有可能5~7年后这个领域就会产生新的互联网巨人。

    就其本质来说,支付其实只是一个工具,重点在于服务,各种支付的背后是为生活提供便利服务。无论是B2C还是C2C,商业模式固然重要,但不要忘记,所有成功的模式都必须贴近生活的需求。

    从这一点来看,生活中需要的支付种类成千上万,不可能靠几种支付模式就能够满足所有需求,同时在支付流程上,不同行业之间也充满差异化,因此支付模式的创新非常重要。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