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方传媒研究》 发布日期: 2010年6月22日 14:17 |
电视系列剧节目形态,是指连续播出,但故事情节并不具有必然联系的剧情类电视娱乐节目形态。
电视系列剧有些是每集单独展开一个故事,有些则是若干集展开一个故事。在电视系列剧中,不同故事之间并没有前后连贯的关系,把这些故事维系在一起的,是恒定不变的主要角色、人物关系、视觉风格和叙事模式。
电视系列剧在欧美等国家最受欢迎,超长篇幅的电视系列剧屡见不鲜。其中最长的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Guiding Light(《指路明灯》)。电视系列剧《指路明灯》的前身为1932年开始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广播电台中开始播出的广播系列剧《指路明灯》。该剧1952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电视台开始播放,最后一集在2009年9月18日播出。
一般来说,中国电视剧观众对每集构成一个相对独立故事的电视系列剧并不是非常认同,他们更乐于欣赏像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一样的电视连续剧。
电视系列剧节目形态一般按题材细分为诸多亚形态,如科幻剧、犯罪剧、医疗剧、冒险剧和战争剧等。
一、电视系列剧节目形态的基本特征
(一)单集的独立性
如果单从电视系列剧某一集来看,有点类似于电视单本剧,每一集都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亦可视为电视系列剧,它主要讲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的故事,每一集都降服一个或几个妖怪,降服之后故事结束,继续西行,下一集再遇妖怪,再降服,再西行。从这个角度讲,各集之间的故事结构有某种类似性,彼此之间内容联系不大,因而观众从任何一集看起都不会存在太大的接受障碍,甚至把其中某两集的位置对调一下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这种单集故事的独立性是电视系列剧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多集的关联性
电视系列剧各集故事之间的关联主要靠人物来完成的。不管一部电视系列剧有多少集、多少故事,其主要人物是始终不变的:《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为主要人物;《包公》以包公、展昭、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等为主要人物。主要人物在每集的故事中都必须出场,在相似或相同的背景、场景中演绎故事。《聊斋》从表面上来看,每一集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每个故事里都有一个新的人物,譬如《乔女》中的乔女、《婴宁》中的婴宁、《莲香》中的莲香、《鲁公女》中的鲁公女,人物似乎并不统一,彼此之间好像毫无联系。但是,这些狐仙、花妖、神鬼、精灵,又同属于“怪异”之类,这些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形象,都被赋予了鲜活的人性和细腻的人情,他们实际上是披着“怪异”外衣的真正的人。从这个角度看,《聊斋》各集中的主要人物,也具有某种内在的关联性。
(三)风格的统一性
虽然电视系列剧各集之间的情节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其基本风格却是一致的,在统一的风格之下,表现着共同的主题:《西游记》基本上采用的是神话传说的风格,表达的是降妖除魔的主题;《包公》采用推理侦破的风格,主题思想集中在惩恶扬善上。在同一个主题的统领之下,以同样的风格来予以表现,使观众容易形成相似的审美期待心理,在传播和接受上达到某种一致性,这种特点更符合电视的传播特性。
(四)人物的扁平性
在电视系列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都是各有特色、十分鲜明的,他们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这样使观众一眼就能够给人物一个定位。但从整体上各个人物的性格又形成一种互补关系,而且往往形成二元对立的格局,譬如有新就必有旧、有先进就必有落后、有大公无私就必有自私自利、有勤劳勇敢就必有懒惰怯懦等。这种人物性格上的差异性有利于形成性格冲突,增加情节的变化和情趣,同时也限制了人物性格的多方面展示,使其成为面具化的扁平性人物。扁平性人物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审美趣味的历史凝结,带有民间底层艺术的鲜明印记。
二、电视系列剧节目形态的演进历程
1980年1月5日,中央电视台开始播出美国电视系列剧《大西洋底来的人》,这是中国内地引进的第一部外国电视系列剧,每周一集,由香港演员配音。
该电视系列剧源自1964年欧文?艾伦导演的长达110集的著名电视系列剧《海底游记》。其中的21集于20世纪70年代末被介绍到中国内地,这就是《大西洋底来的人》。
一个神秘的元旦晚,海底巨浪把奇异的生物麦克?哈克斯送到岸上。当医学界认为其已经死亡而无能为力时,海洋学家伊莉沙白?玛丽博士把他放回海洋,才使他得以复活。
至于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他自己不知道。麦克接受了一连串的试验,以测验他的速度、灵敏度和力量。虽然麦克获准返回海洋世界,但他决定留下来帮助玛丽博士等人探索海洋,同时也学习有关人类的知识。
与现在的华丽大片相比,《大西洋底来的人》显得非常质朴。淡出淡入的场景剪辑很有几分原始感。人物的穿着打扮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说更是相当老土。影片主要背景是一家“海洋研究院”,它坐落于某个海滨小城,所以观众更看不到时下好莱坞影片拍烂的彰显财富和奢华的曼哈顿群楼,或者类似的城市建筑,甚至配乐也只用了普通的电子琴。
但是,《大西洋底来的人》仍然拥有全方位的魅力。它是一部“干净”的科幻片:没有色情,极少暴力。男女主人公潇洒漂亮,彼此关心,经常相伴出生入死,分别搭救过对方性命许多次,但从头到尾竟然接吻都没有一回。这在今天的影视片里不可想象。偶尔有一些简单打斗,也都是为了剧情需要,点到为止,绝不多占篇幅。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优秀科幻影视剧作品要给予观众的最大满足。“你知道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剧中这句台词申明了片子的主题。在体现科幻艺术核心魅力方面,这套干干净净的科幻电视系列剧堪称范本。
想当年万人空巷争看《大西洋底来的人》后,与液晶电子表一起从南方走私进来的“拳头产品”就是“麦克镜”,也叫蛤蟆镜,戴的人需保留左镜的白圆商标,以示时髦;一些鼓励先进、批评后进的宣传画上的“后进青年”就是戴“麦克镜”、提SONY“四喇叭”收录机、穿牛仔喇叭裤的形象,后来成为笑谈——全是“麦克?哈里斯”惹的祸!这部电视系列剧还使另一项健身运动风靡了全国,那就是飞碟。
1980年10月,由上海电影译制厂和中央电视台译制组联合译制的26集美国惊险电视系列剧《加里森敢死队》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由于剧中人物的言行引起一些青少年的盲目模仿,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播出12集后停播。
(一)起步时期的电视系列剧节目形态(1984~1999年)
如果说电视连续剧在中国起步较晚的话,那么电视系列剧就更晚。
有学者认为,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团电视剧团摄制的《多棱镜》第一集《司机王宝》是我国最早的电视系列剧。后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电视系列剧有1984年拍摄的儿童电视系列剧《小龙和小丽》《小灵通》、1985年拍摄的《济公》《儒林外史》《包公》、1987年拍摄的《西游记》和1988年拍摄的《聊斋》等。
《济公传》风格自由、诙谐,客观地反映了社会上价值思潮和审美趣好的碰撞,播出时达到万人空巷的境地。济公的扮演者游本昌以诙谐自如、妙趣横生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普遍好评,红遍了大江南北。在当时的观众眼里,济公是一个完美的流浪者。他一边游戏人间,一边普渡众生,在嬉笑怒骂中,演尽逍遥逸事。他为此连获全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男主角奖”及电视明星太平洋杯“青年最喜爱的电视男演员奖”。
从1982年开始,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着手将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逐一改编为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西游记》在1982年和1986年曾两次试播,成为轰动一时的文化事件,因为当年还没有什么“预热”“炒作”这样的观念,电视剧的探索仍处于初级阶段,《西游记》主创人员将尚未公演的作品拿出来试播,供全国观众讨论,无疑是一大创举。当1982年《除妖乌鸡国》一集试播的时候,著名剧作家夏衍一家如同过节一般,非常兴奋,夏衍专门致函当时的广播电视部负责人吴冷西,在充分肯定这一创举的同时,也对这部剧的制作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1988年2月1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铁道部第12工程局联合录制的25集电视系列剧《西游记》,开始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中连续播出。该剧总长25小时,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不畏艰险、勇于追求、敢于造反的神话英雄形象。作品削除了原作中的封建迷信、因果报应等内容,突出了进取、抗争的精神,尤其是剧中大胆采用了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创造了一个绚丽夺目的艺术世界。
《西游记》剧组还首创了电视剧出国拍摄的先例。在国民不是十分富足、不知“戏说”为何物的年代,电视剧制作人对每一分钱、每一个镜头都慎重对待。《西游记》剧组成立于1982年2月25日,拍了整整六年,仅一个“特技”就忙活了一周——《偷吃人参果》那一集,镇元大仙出庙门时要有一个升降镜头,于是剧组用两根竹竿绑在一起,架在房檐上,再拿一个竹椅子把摄影师捆在上面,派人在二楼拿绳子往上拽椅子,就这么完成了所谓的“升降镜头”。孙悟空怎样表现天旋地转的头疼?就让摄影师躺在一块三合板上,四个人拉着三合板的角,像推磨一样跑。
电视系列剧《西游记》的出现代表了电视剧作为一项娱乐而非文艺门类彻底建立了起来。想想看,之前国内(港台剧除外)有拍过如此幽默、打斗、神奇和炫目的电视剧吗?没有。除去原著本身的娱乐性外,编导不搞大主题、大意义,坚持好看第一的方向也是值得欣赏的。
福建电视台、南昌影视创作研究所联合录制电视系列剧《聊斋》,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改编。该剧从蒲松龄原著492篇文言短篇小说中选择了最有代表性的60篇加以改编,总计60部80集,是当时全国最长的电视系列剧。全剧在艺术风格上总体把握住“怪异、人情、哲理”六个字,并力求做到雅俗共赏。
1991年度最有影响的剧目是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录制的25集大型系列室内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该剧由王朔担任编剧,金贵担任导演,荣获第十二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长篇连续剧二等奖、优秀女主角奖、优秀剪辑奖和优秀音响奖。《编辑部的故事》取材于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以京城的《人间指南》编辑部为主要场景,由六位年龄不等、性格各异却善解人意、热心助人的编辑贯穿全剧始终,从一个侧面折射当代人的心态,诉说大众生活的酸甜苦辣。每集故事独立成章,诙谐幽默,妙语连珠。
2005年播出的《神探狄仁杰2》是一部古装悬疑电视系列剧。狄仁杰确有其人,狄仁杰办案确有其事,但让古装电视剧也充满现代感却是该剧的一大创新。纵观该剧,无论从演员选择、人物造型,还是道具场景都平淡无奇,制作也谈不上精致。真正吸引观众的,其实是“悬疑”二字。它开创出一种“古装纪实悬疑”的新拍摄手法,注重利用科学原理分析破案的过程,而不是一般断案剧所要表现的犯罪心理。观众看完第一集,就被“套牢”,迫切想知道下文。2008年上半年,古装悬疑剧《神探狄仁杰3》延续了前两部创造的收视热潮。
(二)繁荣时期的电视系列剧节目形态(2000年以来)
进入21世纪以来,欧美国家和地区的季播电视系列剧这种节目形态开始为中国内地各电视台竞相采用,如湖南电视台的《丑女无敌》、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的《青蛙王子》《加油,优雅!》、天津电视台的《小房东》《杨光的快乐生活》、重庆电视台的《新街坊邻居》《民国奇案》和安徽卫视的《幸福一定强》等。
季播电视系列剧,一般以25至40集左右为一个播出季,每集一个小故事, 25至40集左右一个大故事,每周一集或几天一集,固定时间播出,每集45分钟。观众不管是从第一集看到最后一集,还是只看其中某几集,都能够很好地融入剧情,充分照顾现代观众的收视习惯和心理。
在欧美国家,在“季播”的整体框架下,电视系列剧的剧本创作、样片交易乃至后续制作等环节也具备季节性,与电视网的“季播”要求紧密配合;在收视旺季开始之前,电视网可以从数以千计的脚本中挑选出最具竞争力的进行试拍和试播,以保证在收视旺季开始时,能够在固定时段推出最具竞争力的电视系列剧。择优而用的节目内容是各商业电视网“季播”编排竞争力的保障。在欧美国家商业电视的操作方法相异,中国内地部分电视频道推行的“季播”往往在频道现有资源或者少数为“季播”定制的电视系列剧上做文章,内容选择余地较小,市场效果往往难以保障。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