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来就说,这个纸价不会一直高下去!”某大型教材出版社人士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对持续上涨5个多月的印刷纸张价格作出了如此评价。正如他所预见,胶版纸、铜版纸等纸价在6月初开始小幅下调。但记者从报社印刷厂获悉,新闻纸的价格却仍在上调,涨势未减。 此轮纸张涨价始于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四五月份的涨价尤为突出,胶版纸价格达到了6800元/吨甚至7000元/吨,同比上涨了30%以上;新闻纸价格则从去年的4000元/吨涨到了5000元/吨以上。有业内人士称:“今年最惨的是出版业!”《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在采访了几家出版社和报社印刷厂相关负责人后了解到,纸价虽然有波动,但他们此次应对更显理性。 出版社利润两头受压 据了解,在去年纸价偏低时,大部分能储备的出版社都采购了纸张做库存。多家出版社表示,目前的影响还不是很大,但是,如果价格再继续上涨,出版社的收益将被严重削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型教材出版社人士表示,虽然教材的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但是按照国家规定教材的成品价格不能随意改变,出版社只能自行消化。作家出版社出版部主任杨全谈到,当成本上升到一定程度,他们只能把压力转嫁给市场,调整个别图书的定价,印刷工价基本上已保持稳定,如果纸价再涨就只能压缩利润了。 但是,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社出版部负责人认为,目前图书本身的定价并不高,况且图书销售量还在下降,如果书价涨幅不够也就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图书价格基本不变。同时,由于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尤其是印后的人工费用从600元涨到了1200元,有的印刷厂还提出要上调工价,“如此下来,出版社的利润空间在两头都受压!” 按需采购囤纸不划算 多年来,出版社根据市场经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应对方式。地图出版社出版部主任董会国对记者说:“关键还是要有合理的库存量,这对出版印刷业很重要。”据介绍,往年该社都会按照全年的出版计划招标采购纸张,原则上,在价格低点时,出版社采购的库存量要高于需求量的30%,但是,由于自今年年初纸价就开始波动,他们就减少了购纸量,实行按需采购的措施。同时,由于印张费用占到了图书成本的2/3,出版社在这方面的节约手段就是多用库存纸张、少用现买纸张,平衡图书的制作成本。 某大型教材出版社人士也谈到,出版社一般都会有计划地提前做好准备,纸价高时减少购买量,尤其是教材出版的时间紧,印量大,现买纸张不能满足需要。此外,该社一般都与造纸方有合同在先,按照浮动价格条款,根据市价的涨跌程度重新协商议价。 记者了解到,这两家出版社都是业内用纸量多,并采取招投标方式采购纸张的大社,他们可以通过库存来平衡成本,那么没有库存或者无法承担大量库存的出版社,又如何应对呢? 杨全表示,他们本身对纸张的价格变化并不敏感,该社采取随行就市的采购方式,完全看市场,不会出手囤纸。某出版社出版部人士表示,他们也没有很好的应对措施,只能限制印量,最大限度地利用库存,减少资金占用,紧密观察纸价的变化行情。 印刷纸价还将下调 几家出版社的出版部负责人一致认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今后纸价还会下调,但降幅不能确定。某出版社出版部人士表示,今年的纸价还会下降,但降幅不大,预计下半年的价格将与目前水平相当。董会国认为,纸价不会跌到去年的最低价格5400元/吨左右,因为目前价格还有下调400元/吨~500元/吨的空间。某大型教材出版社人士表示,当前的纸价稍有松动,但是降幅仍没有涨幅大,开始趋于稳定,或将回归到正常价位,如胶版纸价为5700元/吨~6200元/吨,铜版纸为7000元/吨~7300元/吨。 归根结底,纸价的涨跌还要靠市场供求关系来调节,现在的国际纸浆价格还在高位,但是国内纸价却在下行。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纸商抬高了价格,而市场的需求量不大,纸商为了减少库存,不得不降低纸价。 据介绍,无论是今年的教材印刷还是图书印刷,出版社的纸张都已基本到位,只有在九十月份为明年春季教材做准备时,才会有新的采购。此外,自今年6月开始,随着国际纸浆生产的恢复、国内草浆供应的增加以及国内新产能的投产,原材料短缺的压力将得到缓解,纸价也会降低。 新闻纸价格涨幅仍可承受 据悉,新闻纸在去年一直处于低价水平,去年年底时几乎跌到了历史最低点——4000元/吨,但今年随着主要原材料进口美国废纸的价格攀高和国内水、电、气等费用的上涨,纸价已在慢慢调价,涨到了5000元/吨左右。 记者发现,总体来看目前新闻纸的价格涨跌并不稳定,即使是涨价仍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尚未产生太大的影响。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印务分公司负责采购的副总经理余吉平说:“毕竟太低的价格会让纸商难以为继,今年一季度某些上市造纸商季报显示大幅亏损,目前的价位对于他们来说基本上不会再亏损。”他表示,去年在价格低点时,全国很多报纸印刷厂都曾大量囤纸,估计各大印报厂的库存纸张可用到今年的第三季度。 余吉平认为,“总之,今年新闻纸价格调整的幅度不会像2008年疯狂涨价又突然大幅下跌那么可怕。从短期来看,市场上还没有更多的需求拉动,除非有突发性因素,价格大调的可能性不大。”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