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南京气象局公开承认错误预报降雨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 2010年6月24日 09:55 

     6月15日,江苏省气象台、南京市气象局正式宣布南京17日入梅,17-21日将天天有雨,市民也纷纷做好了防雨准备。可是,预报的大雨却并没有如期出现。面对网友和市民的质疑,气象部门坦诚面对。昨天,南京市气象局网络发言人在该局的官方网络论坛,公开承认预报错误。记者了解到,这是近年来气象部门首次公开承认预报错误。

  巧合的是,就在气象局承认错报之后,昨天傍晚,一场阵雨突然光临南京。不少网友开玩笑,这是气象局承认错误后,老天赶过来“安慰”了。

  期待中的雨去哪了?气象局承认:预报错了

  端午节前后,南京一直湿热难耐,即使没有明显降水,空气湿度还是达到了80%。南京犹如一个充满湿气的大蒸笼,人们稍微动一下,身上就汗津津的,面对这种天气,不少市民怀疑,气象台预报的黄梅天是否真的已经到来。

  “我带了一个星期的雨伞,城里不但没下雨,反而是阳光灿烂。”市民王小姐抱怨。而网友“豆虫”也满腹牢骚,因为预报有大雨天气,他们公司计划的户外活动,由室外改到了室内,但是早晨打开窗户,天空一点下雨的迹象都没有。他们只好又把展板、舞台搬到了户外。工作人员就在室内和室外“玩”起了搬运游戏,都是天气预报没报准啊。最近不少南京市民都被“梅雨”郁闷了一把,而一些网友更是质疑气象预报出现了严重错误。

  “6月16日,气象台预报南京入梅,并指出未来会有连续的雷阵雨天气,但从16日到20日,南京市区几乎是滴雨未降。”网友“心有灵犀”在南京市气象局网络新闻发言人论坛上表示,“不知气象台有何感想?”

  根据气象统计,6月17日至18日,南京降水并不明显,在17日上午,南京飘了一些小雨,但是有雨无量,不少市民可能都没感觉到小雨飘落,而预计20日至21日的大雨也再次落空。根据降水记录,从6月11日至今,南京已经连续13天没有明显降水了。

  面对网友质疑,南京市气象局网络发言人大方承认预报错误:“当时预计‘从17日起,我市将进入一段高温高湿多雨时段’,并预报了17-19日有阵雨或雷雨、20日中到大雨。从南京市区实况看,这个时段基本无雨,说明本时段的预报错误。”

  “6月15日至16日,江苏、上海、浙江气象部门根据天气形势的趋势预测,宣布从17日起进入梅雨期。”南京市气象局网络发言人表示,根据当时的气象资料,15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逐渐北抬,暴雨区已经覆盖到了南京。

  “6月17日的预报错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17日的入梅预报也就存在误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气象专家表示。在6月14日至15日,气象台过快预测了中长期天气的发展趋势,提前发布了梅雨信号,而实际上,天气转换比预期的有很大差距。从这次天气过程来说,6月17日,江苏淮河以南入梅的确需要重新商议。

  为什么会预报错? 梅雨难预报,极端天气多

  数值预报模式有欠缺

  气象预报的确会存在误差,可是当江苏省气象台连续出现预报错误的时候,有个天气网站却准确预报出了16日以来南京的天气。气象学发烧友“心有灵犀”在网站发帖表示,“在16日的‘天气在线’网络上,显示了南京未来7天的天气预报。预计只有在17日上午,南京有雨。在16日至22日的其他6天里,南京都是无雨。这与当时的天气实际情况相当符合。”“心有灵犀”同时张贴了该网站16日的气象预报。

  “如果这个天气网站准确,何必再看江苏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有网友随后表示怀疑。其实,网友所说的“天气在线”是一家专业网站,他们也会有预报错误的时候,但是他们不需要面对公众,因此预报错误了也无需对公众负责。

  “天气预报员重要的参考信息是天气数值预报产品。主要参考的有国家气象中心(T369)、欧洲中心(EC)、日本、美国(GFS)、德国(T7online)等。”南京市气象局网络发言人说。“目前现代数值预报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气象专家告诉记者,尤其是针对自由大气层(1500米以上的大气)的演变情况。但是,由于低层空气受到近地面非常复杂的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的预报还主要是在统计预报的基础上,由预报人员综合判断的方法制作的。气象预报归根到底只是预报,预报便可能存在错误。而每一种数值预报产品都有其优缺点,还没有哪一种产品能够做到在不同的天气过程中始终具有稳定的、较高的准确率,因此,过分依赖某种数值产品或某个预报指标是对预报服务工作的不负责任。
极端气候越来越多

  2009年秋以来,中国西南5省市百年不遇的大旱,北方的寒春,再到南方的暴风雨,都会让人深感当前气候的“怪异”。 从去年入冬以来,江苏也是极端天气频发,暴雨、暴雪、冰粒、冰雹、雨凇、大风、霜冻、雷暴,曾经一天之内出现7种天气现象,入春以来,极端高温与极端低温频发,多个单日气温超过历史极值……

  这种气候背景下,一系列的极端天气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这种趋势所造成的结果是,对气象预报预警能力的要求更高。在进入汛期之前,江苏省气象局多次召开防汛会议,讨论一旦出现重大天气将如何应对。

  无法回避的的事实是,极端天气反复无常,更加难以预测。例如,6月18日凌晨2点至4点,夜里江苏沿淮淮北地区出现雷阵雨,局部地区伴有7-9级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水,有3站出现大雨,1站暴雨(赣榆50.1毫米)。而江苏省气象台在6月18日3时40分发布雷电橙色预警信号。气象部门发出预警与强对流天气几乎是同一时间。暴雨短时临近预报,国际上一般也仅能提前30分钟到1小时做出准确预警。而梅雨天气,对于江苏来说属于一种转折性的天气,是一种中长期气候预测,更加难提前预警。

  梅雨预测难度更大

  一年中的天气变化,最重要的就数梅雨了,因为这牵涉到全省的生产、农耕和生活等各个方面。但是相应的,梅雨预报也是比较难的。

  “从17日起,南京将进入一段高温高湿多雨时段。”对于这次预报失误,气象专家认为,从6月15日起,预报未来10天以上的天气,属于中长期的天气预测。“天气预报中的不确定性太多,这就是为什么气象台一般只提供3天以内的天气信息。”

  而梅雨一般维持在20天左右,它属于一种气候现象。中央气象台专家任福民分析,“气候预测比天气预报的难度更大。天气变化取决于大气的运动,大气的上游出现一些什么样的天气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下游就会发生相应的天气。这就类似于河流上下游的污染问题,上游被污染了,下游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会发生污染,比较容易作出预计。”

  “气候问题预测的时间比较长,影响气候的原因,在现有的大气状况中是找不到的,或者说信号非常弱。”任福民说,做气候预测需要找大气以外的信号,比如说冰雪状况,甚至要到地球以外寻找相关信号,比如说太阳活动。虽然国内外从事气候方面的学者都在积极研究,但目前对这些信号之间关系的认识还很有限。

  “气候预测的要素一般是与常年同期相比,降水偏多还是偏少,气温偏高还是偏低。”任福民说,“当前气候预测水平还很有限,离公众的期望还有差距。”

  江苏一直处于梅雨带边缘,天气系统处于由晴到雨的转折性天气,气象部门想要准确地预测本来就充满变数的“梅雨”更是困难。

  “气候预测确实是巨大的挑战,气象部门一直在努力。由于准确性还不高,一般情况下,气候预测不会像天气预报一样向社会公布,只作为有关领导和部门决策的参考。”任福民表示。

  气象学者怎么看?

  失误难免,望宽容

  “天气预报中‘预报’意味着有相当大的变量存在,如果不存在变量的话,那就该叫定论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气象专家表示,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是热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等学科,尽管物理学已经为天气预报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但是亚马逊流域一只蝴蝶翅膀的煽动最终怎么就会引起了加勒比海的飓风,这过程实在太复杂,参与过程的边界条件太多。

  “其他学科都可以有了结果才发布,或者说科学难题还没有攻破,但是气象预报却不可以。气象预报是可以立即证明是否正确的学科。预报有失误才能说气象是一门科学,否则何必那么多专家进行研究?”专家表示,即使预报错了,公众也要用一份平静的态度对待。

  “每天的天气预报对预报员来讲,都是一次考试,要尽可能多地获取天气参考信息,根据自己的经验将这些信息综合分析和判断,最后做出预报结论。”南京市气象局网络发言人称,“尽管如此,江苏省气象局预报人员正在分析总结17日后南京没有出现明显降水的原因,及时调整预报思路,努力提高预报水平。虽然天气预报不能做到100%的准确,但是我们要以100%的努力服务南京人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