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出书设底线 读者需要什么样的作品?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布日期: 2010年6月29日 10:54 

     我国的传统,著书立说是一件值得终身奋斗的事业,庶几有成,作者一生都引以为傲。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古之名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多方考证,反复推敲,最终才发奋著录,如司马迁著史记,李时珍写本草——他们不是“著作等身”之人,却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之“大书”的创作者。

  到了今天,出版市场是空前繁荣了,出书是空前的方便了,但是能够留之后世的“大书”却少了,感情苍白,面目可憎,无思想、无洞见的垃圾作品越来越多。这倒提醒了我们:出书也是该有底线的。

  当世一些出书者的出书底线并不是担当与道德,而是虚荣与利益。他们不在作品上下功夫,却总喜欢动辄把陈年旧稿、各类习作来个汇编付梓,还一定要争取个正规书号。这样的书往往只能成为少数朋友之间往来馈赠的礼品,或者留存私房以作炫耀的谈资,博两声或真或假的赞许,忆几回似曾相识的才情,此外,还有什么作用?

  也有人出书的底线要高一些,那就是有人愿意为出书买单。买单者不是出版社、也不是读者,而是作者背后财力雄厚的“赞助商”:包括所供职的单位,或是受益过的私人等。这种赞助出书说到底还是属于自费出书的范畴,而且往往还带有回报与交易的色彩。

  出书本来是好事,把文化的成果付诸笔墨,公于当代,遗之后世,这一本本书籍搭建起来的桥梁,使人类文明得以快速前行。也正是因为这样,轻率、随意的出书态度就更加让人担忧。出书毕竟不只是个人的行为,它还是社会的行为——垃圾读物的横行,不光要浪费出版资源,而且会成为世风浮躁、文化滞顿的一个诱因。

  也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一下,我们的时代、我们的读者、我们的文明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作品?我们又能提供什么样的著作?如果真的怀揣好文章,相信便是高卧隆中,也自然会有人来三顾茅庐;反之,如果没有真知灼见,没有过得硬的作品,即使耗费心思把书出版了,也无非是世上多了些无人读、无人爱的干瘪之物罢了——如果这样,还不如及早束手,为低碳、环保做点贡献。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