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摩拜、ofo点燃共享单车市场后,各路玩家蜂拥而至,自行车制造商与汽车厂商也加入战局。门槛远比网约车低的共享单车市场上,要想出现下一个“滴滴”,显然还需要一段时间。 近日,摩拜单车不小心又刷了次屏,起因是CEO王晓峰回答记者关于盈利的问题,他的回答是:还没清晰的盈利模式,所以在不停地找投资人,要先活下去,发展,跑的比别人快,最后再找盈利模式。 这个回答应该点赞,因为很实在。刷屏的原因也很简单,第一,回答本身还算一股清流,第二,大家对共享单车的可持续发展比较关注。 共享单车这么多,人类都不够用了!是单车盛宴or一地鸡毛? 应该说,基于中国城市的道路发展现状,共享单车一定有其现实的需求,但是不是围绕一个真实存在的需求就能建立起一个真实的商业模式,存疑。 西二旗地铁站可能是北京最繁忙的交通枢纽之一,因为它辐射到中关村软件园,而中关村软件园聚集着大量高精尖企业,比如老牌的联想、神州数码,互联网巨头百度、新浪、网易,以及被戏称为北京新宇宙中心的腾讯、滴滴。 此前网络上有个段子,说毗邻百度、腾讯的后厂村路扼住了中国整个互联网业的咽喉,下一场雨,往往从西二旗地铁站到这些公司之间三五公里的路,就能堵得码农们生无可恋,以形容中关村软件园周边的机动车通行之难。 位于软件园的启明星辰公司员工邢皓告诉笔者,过去除了自己开车外,村里员工出了地铁站还有两个出行选择,第一是公司提供的班车,第二是黑车。 过去,西二旗地铁站周边的黑车一度非常猖獗,但地铁周围的路口又特别窄,其实并不适合大型机动车,包括员工班车驻扎等待员工,反而会制造更大的拥堵。为此,这里已经被整治过几次。总之,西二旗周边的交通出行是个难题。“为了上下班买个自行车放着,又怕丢。”邢皓说。 不过从今年暑期开始,出了地铁后,许多村里的员工发现路上整齐地停放着许多小红车和小黄车,用手机就能解锁开车,一小时一元钱,虽然它们的数量有限,但已经能看到解决机动车“最后一公里”这个痛点的希望,至少一部分员工已经能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地铁站和村里了。 小红车是摩拜单车,小黄车是ofo单车。它们各自成长,却又狭路相逢在一线城市。在泡沫寒冬论的当下,它们讲述着最新鲜的创业故事。 理念迥异 ofo品牌总监李泽堃告诉记者:“我们和摩拜单车,从创始人团队的角度看,基因完全不同。” 摩拜单车的创始人王晓峰年过四十,曾在宝洁、谷歌、腾讯等公司工作过,既有传统零售企业的经历,又有互联网公司的经验,而Uber在2014年进入中国时,王晓峰成为了Uber中国业务的早期负责人之一。Uber虽然是有着创新模式的企业,但其模式背后混杂的移动互联网思维和线下管控基础,有着典型的O2O特征。 当记者在中关村立方庭(一个以创业者居多的写字楼)见到ofo联合创始人张巳丁的时候,第一印象是“好年轻”。张巳丁是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标准的90后,热爱骑行,也正是通过骑行认识了ofo的另外两个联合创始人——同样是北大学生的戴威和蒋鼎。 共享单车这么多,人类都不够用了!是单车盛宴or一地鸡毛? 创始人的经历和性格完全不同,积累的资源也完全不同,“造出来”的车自然迥异。最简单的辨别方法是:找一个ofo单车和摩拜单车都停靠的地方,用手一拎,前者能轻松拎起来,后者就重了不少。 区别源于二者的造车理念完全不同。摩拜单车的关键词包括:全铝车身、防锈、轴传动和单摆臂,车身一体成型、智能锁、芯片、电路板、内部自充电体系、实心轮胎等等,车身自然很重。 摩拜单车最早一批用户的一个共同反馈是:理念很好,但车子确实不太好骑。稍微有骑车经验的用户都不难想象:车身重,实心轮胎,骑的时候还要给集成了诸多智能和联网功能的车锁充电,当然很累。 最初的摩拜可能花了不少成本和力气,给用户设计了一台骑着不太爽的车。王晓峰在早前的一次采访中曾透露:摩拜单车最初的单位造价高达6000元,后来规模化后也要3000元。这个价格能够买一辆怎样的普通自行车,用户心里有数。 如果追溯到原始设计理念,摩拜单车的设计可能不太像一辆自行车,更像基于云端的一台移动智能工具。由于初始设计时就考虑到后续维护保养、大数据、云端等线上和线下问题,其设计制造成本一定很高,而成本高就意味着初始投放少,就需要用户“找”到单车而不是看到单车,就要求GPS系统,反过来又推高了制造成本。 事实上,摩拜单车的早期融资并不顺利,投资人认为成本过重,制约了推广速度。 而ofo的车辆设计理念与摩拜相反,ofo小黄车更接近普通自行车,只是多了一把密码锁,密码锁本身不具备任何联网和智慧能力,也无法和用户的手机APP产生任何沟通。 用户在使用时还需要一个手机APP,是因为两个必不可少的功能——计费和扫码,以获得该车密码锁的密码,由于车锁是纯粹的机械锁,只有唯一的密码——在理论上,如果用户能把所有ofo的密码都背下来,甚至都不需要通过手机获得密码。 在张巳丁看来,自行车就是一个交通工具,能把人从a点送到b点就可以了,按照简单原始的方法,“摩拜造一辆,我们能造十辆。”张巳丁告诉记者。 甚至在ofo的创业期,按照所谓的共享经济思路,一部分车辆还是0成本取得。ofo的创业基础在校园,希望学生把自己的单车贡献出来,并且制定了激励措施,学生贡献出一辆单车,就可以获得其他单车的免费使用权。也就是说,牺牲一定的所有权,换来更方便和更多的选择。虽然这种共享单车的前景如何目前存疑,但ofo方面坚称很受学生欢迎。 殊途同归? 在一线城市,尤其是北京这种交通规划明显滞后于城市发展的城市,人们对最后一公里确实有着明确的痛点和需求,一小时一元钱的价格相对于如今大城市的通行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摩拜和ofo迅速获得各路资本的青睐。 2015年9月上线以来,ofo陆续获得了唯猎资本、东方弘道、金沙江创投、真格基金、天使投资人王刚、经纬中国的投资。2016年10月10日,ofo宣布完成1.3亿美元C轮融资,包括滴滴出行数千万美元的C1轮战略投资,以及Coatue、小米、顺为、中信产业基金的领投,元璟资本、Yuri Milner以及滴滴出行、经纬中国、金沙江创投等早期投资方跟投的C2轮投资。 滴滴投资ofo的策略非常明确:网约车在中国解决最后一公里甚至三公里都有先天不足的难题,ofo的业务模式是对滴滴模式的有效补充,只是滴滴自己没有开辟这方面的业务,令人有些意外。 摩拜单车也在10月15日确认,已完成新一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美国华平投资集团、腾讯、红杉资本、启明创投、贝塔斯曼、愉悦资本、熊猫资本、祥峰投资和创新工场等,同时美团创始人兼CEO王兴也以个人名义注资摩拜单车。 资本的介入,自然要求规模的快速增长,摩拜本来就立足城市,ofo在资本的推动下也要加速从校园市场走向社会。不过,无论是ofo还是摩拜单车,都遇到了共同的问题。 ofo在校园时的经历无疑是一面人性照妖镜。上私锁、藏匿不锁等“事故”并不少见,知乎上有帖子说,相对而言撕个二维码,贴上自己的标签都算小事。 在社会上,即便是设计时就考虑到一系列维护问题的摩拜,也遭遇到各种奇葩事件,比如,最近上海一男子把摩拜单车扔进黄浦江,且蓄意破坏了接近20辆单车,理由只是认为单车破坏了隐私。 同时限于地理定位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GPS找车有时候也让用户体验不佳,比如车就在身边不远处,但自己在马路上,车在小区里,即使能找到,绕到小区里的时间估计都可以走到目的地了。另外,摩拜单车铺得越多,用户关于车不太好骑的言论也越多。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不只是在投放上短兵相接,互相也在学习对方的长处。比如,ofo要硬件升级,包括但不限于车把采用三角形把立,更稳定牢固;车胎特制为实心胎,防爆防扎——这是向摩拜吸收的经验。 而摩拜要减负,在10月推出了摩拜轻骑。如果用户觉得转动太累,那就链传动;给智能锁发电也累?那就换太阳能板充电。新摩拜不但重量减轻了,成本也降低了。摩拜方面称,新品的单位成本可以降低到几百元。 摩拜和ofo在相互学习,或者说市场环境倒逼着两者看起来越来越相像,但二者会完全陷入同质化吗?不一定。 不论摩拜还是ofo,起码暂时看来,最初的设计理念还在坚持。 摩拜坚持自行车要具有智能属性,预约、寻找、定位都通过手机完成。邓丽萍是中关村的一位员工,她说现在很多同事都有了骑共享单车的习惯,由于人群的流动是密集且定向的,自己在下班时出去找单车可能就找不到了,下班前用手机预约一辆,踏踏实实收拾东西,出门,找车,找到了,用手机打开,不需要再弯腰伸手,体验不错。而自行车本身具有GPS定位的能力,也方便运营方对车辆配置的情况进行调度和优化。 ofo则坚持成本导向。李泽堃在接受采访时问了记者一个问题:你是愿意通过手机GPS定位,花费一些时间甚至走挺远的路找到一辆单车,还是愿意在你必须经历的地方看到一辆车,只是手动把它打开? 这个问题对不同的人来说有着不同的答案。所以,ofo与摩拜在产品形态接近的同时,背后仍然保持着使用场景的差异性。 尽管摩拜要推出轻骑,但只要还执着把自行车定位于一个移动智能工具,那么要付出的制造成本,经历严苛的环境考验,以及维护的成本都比ofo要高。所以ofo的策略是:在短期内一步一个脚印,在一线城市稳扎稳打,在同样成本的前提下用数倍的车辆包围摩拜,以数量取胜。 北京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战场。ofo的信心在于,单车没有任何电子设备和电路,ofo的运营也经历过冰雪和洪水。眼下马上就要进入寒冬了,或许这个冬季,就是ofo和摩拜的考验季。 单车盛宴or一地鸡毛? 10月底,ofo的团队从北京中关村的立方庭搬到互联网金融中心五层,虽然相隔不过几个街道,但办公环境和面积不能同日而语。过去几个月,ofo的团队扩张得实在太快,以至于记者去采访时,找了半天都找不到空余的会议室和工位。 同样有了充足资本支持的摩拜也寻思着摩拳擦掌大干一番。那么,这场自行车的“红黄大战”会不会再现当年网约专车的激烈战况? 分时租赁技术方案提供商易微行的创始人杨洋告诉记者,自行车大战虽然是专车体系的补充,但模式上有着巨大差别。首先,补贴大战无从谈起,用户的使用成本根本不是痛点,而专车的用户对象是价格敏感型。 反过来,自行车在投入回报比上要比无底洞一样烧钱的专车高,假设一辆自行车在规模化定制后的成本是200元,一般一到两个月就能收回成本。如果说网约专车的竞争还有一定的烧钱能力、线下管理、大数据门槛,那么自行车的竞争门槛实在是很低。 杨洋认为,摩拜最大的失误是先高调切入北京市场,而不是默默耕耘好二三线城市。或者说,即便进入了北京市场,融资方面也不必太高调,因为北京的传播影响力实在太大,会引来无数竞争对手。 事实上,在摩拜与ofo引爆市场后,越来越多的玩家也涌入了共享单车领域。 10月7日,小鸣单车宣布完成一亿人民币A轮融资,领投方为运动单车品牌凯路仕董事长邓永豪,部分上市公司股东跟投。小鸣单车已于10月底在上海和广州正式上线。 11月3日,今日骑呗科技携阿里杀入共享单车领域。宣布与芝麻信用战略合作并发布骑呗单车,其创始人表示已完成Pre-A轮融资,并计划短期内在杭州投放10万辆骑呗单车。 11月24日,智能骑行运动创业公司野兽骑行称完成1.5亿元B轮融资,推出全新的共享单车品牌小蓝单车。并于12月初宣布进入广州市场,年底前将投放5万台单车。 除了凯路仕,另一家老牌自行车制造商永久也加入战局,而且比以上三位玩家更有经验。 永久早在2010年就在上海等城市累计投入了10万辆自行车做公共租赁,至今没有掀起太大波澜的原因在于,传统企业的思路还没打开,市民过去见到的自行车租赁还是建立在自行车桩的基础上,从使用到计费等一系列的体验并不好,但摩拜和ofo的竞争已经把这个新形式的共享单车玩法公开化了,老玩家自然一看就懂。 而永久选择了扶持新玩家。11月,优拜单车将正式杀入自行车租赁市场,优拜单车天使轮的投资方是中路集团(永久自行车的控股公司)。可以想象,永久自然会将自行车的研发能力、多年和政府合作运营资源经验与优拜单车共享。 优拜这个后来者能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还有待观察,但永久这种老牌企业“醒悟”过来后,无疑会是摩拜和ofo的威胁。当玩法被公开,大家比拼的核心能力就变成了谁在生产端有更强的研发生产能力,或者建立起整个链条的服务能力。 事实上,除了老牌自行车制造商,汽车租赁企业和汽车制造商也对共享单车业务虎视眈眈。 杨洋的公司提供分时租赁技术,主要与从事出行服务的车企或者汽车租赁企业打交道,他透露,由于自行车投入成本很低,不少汽车租赁企业已经有兴趣试水,对汽车租赁企业来说,使用一套系统和设备,把用户从租车、叫车到使用自行车的体验连接起来,有可能对“孤立”的摩拜和ofo单车形成威胁。 目前,福特已经在旧金山携手自行车共享服务供应商Motivate开展出行服务,车企们无疑不会放过中国这个巨大而有自行车传统的市场。 归根到底,单车的投入成本对巨头们来说并不算高,玩法又简单清晰,可以预见的是,会有更多的玩家入场,也会涌现更丰富、更立体的打法和服务链条。杨洋担心的是,一旦出现多个玩家血拼的局面,可能会造成单车在局部的过剩和拥挤,甚至形成城市垃圾,并引发监管层反感,那样可能就一地鸡毛了。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