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观念上,我们对中央媒体的分工认知是这样的:《人民日报》是报纸,中央电视台是电视,新华社负责发稿子。《人民日报》是中央党报,中央电视台是国家电视台,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但是从去年开始,这样的观念可要改改了。因为三大媒体不仅出现了业务交叉,甚至可能在同一市场上处于竞争势态。 在过去的一年里,《人民日报》和新华社都推出了自己的视频报道,甚至自己搞起了直播,因此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央视的业务领域。 而中央电视台也要在新媒体端推广它的图文稿件。这也是进入了《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的业务领域。 但是,视、听、图、文不再割裂,这就是媒体的未来。2月19日,《人民日报》一篇报道已经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的媒体融合发展,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2·19讲话一周年之际,从中央媒体到省级媒体,打响了对过去一年媒体融合业务的宣传战。而这一次宣传,《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一起成了主角。 它们在同一天里各自拿出了“杀手锏”—— 《人民日报》这一次是和新浪、一直播合作,推出的新产品是“人民直播”。这个平台已经成功笼络了120家入驻主体,其中包括一批意见领袖,比如姚晨、李易峰。 央视则宣布“央视新闻移动网”正式上线。这个平台的主要业务也是“新闻直播”,但它独特的优势在于,成功地汇集了全国省级广电系统入驻。 新华社在原有产品“现场新闻”的基础上,推出了听上去更“高级”的平台,叫“现场云”,也是一个对国内媒体乃至政府机构开放的平台。 这三个产品看似有很多功能重合的地方,我们可以用两个关键词理解: 第一个是“直播”。直播、尤其是移动直播是2016年最火的媒介形态。去年,央媒在移动直播领域的出手并不算晚,但缺乏系统化的出手。随着直播业务的整顿,它们占领资讯直播高地的机遇更加凸显。 第二个关键词是“平台”。以前的媒体产品,是对受众服务的,它本质上是一种媒体。而这三个产品的共同特点是都在打造“平台”,而平台是为媒体服务的。 对此,央视还提出了一项关键概念叫VGC,即记者自主发稿系统,更强调为记者、媒体服务的属性。这也区别我们熟悉的UGC(用户内容生产)和PGC(专业内容生产)模式。 但其实更好理解“平台”的概念,可以类比我们熟悉的微信公众平台、今日头条。逻辑就是通过汇集各大媒体、自媒体入驻提供内容,从而支撑起整个平台的发展。比如今日头条,在此基础上依靠运算分发,发展成为独立于BAT的TMD中的一极。 但平台的建立,对重视舆论引导的中央媒体来说,还是存在风险的。 前段时间一篇名为《人民日报批豆瓣评分》的稿子,其实就是人民日报客户端作为平台方转载自《中国电影报》的评论文章。但被很多媒体误报为人民日报的观点。 从这个意义来说,一篇并不能代表《人民日报》观点的稿子被错误引用和过度放大,从而在舆论引导上出现了偏差。 虽然有风险存在,但建设媒体融合平台的建立,对央媒总体来说仍是利大于弊的,而且是发展的必然。 因为当三大央媒在一年内完成了自身采编流程再造和业务管理的改革之后,必然会走上整合外部力量、争夺第三方资源的道路。 所以,在这三个平台的建立,就首先整合了各自传统业务领域的力量。比如央视领衔了各级广电系统,《人民日报》可以整合各级党报,而新华社和各大国内媒体、机构的合作。 除传统范围,越来越稀缺的名人、意见领袖,也成为了三大媒体抢夺的重要资源。从表格可以看出,这也是“人民直播”产品的突破口之一。 有评论认为三大央媒目前的发展形容为“齐头并进”,这也间接反映出,它们都还没有在某一新媒体融合领域取得压倒性的成就。 但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一些场合下已经表现很明显了。比如人民日报和央视新闻,长期占据新榜阅读量排行榜的前两位。而新华社旗下的几个新媒体账号相比之下有所逊色。 这说明,那些重视的早、开发的早的中央媒体,更容易占领互联网端口,也更容易拿下不逊色传统媒体时期的高覆盖率。 而更强烈的变化在于,在媒体融合的大局面下,央媒变得越来越强,“马太效应”也越来越显著。 《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三家已经和其他媒体拉开了差距,而同属中央媒体的另外几家,仍需要迎头赶上。 市场规律告诉我们,初级混战之后必然会走向资源割据阶段。而目前的局面看来,三大媒体还处于业务重合、同场竞技的初级阶段。所以,未来央媒的发展都将充满“看点”。 市场规律也告诉我们,适度竞争才能带来更迅速的繁荣发展,三大央媒之间业务相互渗透、局部同台竞技,将有助于中央媒体融合大计的迅速实施到位。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