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报业媒体重金招聘吸睛无数 全媒体人才快到"碗"里来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日期: 2017年4月27日 11:27 

  4月两家报业媒体的招聘,吸引了业界不少目光。4月1日,《新京报》发布招聘广告《2000万!寻找最优秀的新闻人》,招收记者、全媒体编辑、新闻视频、经营等岗位人才。4月6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发布招聘启事,面向社会招聘59个岗位149名新媒体骨干、技术专业人才。在此之前的3月,由《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等组成的华西传媒集群统一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招聘,共收到800多份简历,经过重重筛选,最终招收22名新兵。

报业媒体重金招聘吸睛无数 全媒体人才快到"碗"里来

  从招聘岗位和要求看,这几家已积累一定转型经验的报业媒体,未来在坚持生产优质原创内容的同时,也将在新闻产品的全媒体开发上加快步伐。

  全媒体内容原创平台很有吸引力

  “转型全媒体,优秀人才就是最大财富。2017年,《新京报》至少增加2000万元的投入,只为集聚最优秀的新闻人。”在新京报社发布的招聘广告中,让人读出其引进人才的底气,也看得出其全面转型“全媒体原创内容生产平台”的决心。

  “招聘广告发布3天时间,我们收到了1500份简历。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是在我们意料之外的。”新京报社人力资源总监陈炜祯向《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介绍说,在筛选掉大部分简历后,新京报社按岗位分批次组织笔试,考虑到外地报考人员近百人,还特意开放了在线答题。

  “这次招聘中,具备媒体工作经验的约占报考人员的60%,与两年前的大型招聘中60%报考人员是应届生的情况相比,有了很大不同。”陈炜祯分析说,在唱衰纸媒的背景下,这次招聘收到不错的效果,是业界对新京报社发展情况的认可。

  在提出全面转型“全媒体原创内容生产平台”后,新京报社近两年把原创内容的优势,与IT公司的技术、渠道和资本优势进行嫁接,让移动端成为原创内容传播的新主场。视频、动新闻等新媒体产品平时不仅被用户看在眼里,也留在了心上。陈炜祯介绍说,在这次新闻视频岗位招聘中,投过来的简历不仅数量多,还很有质量,其中一些报考人员来自中央电视台等专业电视媒体。

  华西传媒集群3月的招聘也获得了不错反响。《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总编辑方埜告诉记者,一些热门岗位的竞争出现了百里挑一的情况。封面新闻将“80后”“90后”网络原住民作为用户定位,充分突出“年轻用户的差异化选择权利与个性化表达兴趣”,在招聘时人才定位以新鲜血液为主,相关内容制作岗位吸引了不少“90后”报考。

  全媒体思维能力渐成人才必备素质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人员流动已成为报业媒体探索之路上的常见现象。但无论人才是走还是留,只要从事媒体工作,全媒体思维能力是当前与今后不能缺失的素质。

  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看来,报业媒体转型过程中,亟须两类人才,一方面是既熟悉新闻传播业务又掌握新兴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是新技术研发团队。

  这样的分析获得了方埜的赞同。他表示,《华西都市报》已将原创深度报道及“直播+短视频”作为未来生产优质内容的主要发力点。因此,更需要有全局观、综合性,既有互联网思维又有媒体情怀的全媒体人才。

  新媒体工作经验对于采编人员是个必要项,还是加分项?新京报传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学东以书评周刊团队举例说,书评周刊希望招7—10个新员工,今后将推出报纸、微信公众号之外的新产品,包括视频、音频、书籍与课程等。“在快速发展期,我们更希望掌握新媒体技术、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才加入,尽量降低摸索期的投入。”但是否具备新媒体工作经验并非朱学东考量的最重要因素,他更看重的是人才的工作激情、团队合作精神、深度采访能力与自我管理能力等。

  陈炜祯向记者展示了采编人员笔试的考题,记者看到,《新京报》对应聘人的考查,客观题注重知识面的考查,主观题立足于基本采编素养的考查。她介绍说,对于人物记者、调查记者、经济新闻记者等记者岗位来说,应更多关注采访突破能力、新闻从业经历与行业资源积累,如果应聘人员还同时具备新媒体传播经验,就接近完美了。倘若没有相关新媒体从业经历,新京报社会通过培训等推动新人迅速融入报社的全媒体生产流程。

  人才队伍自我改造打出“组合拳”

  除通过招聘引入外部资源外,报业媒体还需要进行现有人才的自我改造和升级。一手抓新媒体队伍的组建,一手抓老员工队伍的全员转型,才能最终以人才建设“领跑”全媒体转型。

  在信息爆炸、过剩的时代背景下,优质内容仍然是稀缺资源。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韩立新认为,正因为如此,报业媒体内容为王的策略进一步得到凸显。韩立新提出,如今,媒体的优质原创内容应做到真、善、美。真是保证受众更好地接触新闻事实的真相,善是在信息之外提供如何传播信息的正确的是非观,美是内容制作提供健康的、高雅的、引领时尚的审美趣味。在这样的标准阐释下,报业媒体既需要采编人员对新闻情怀、人文理想有所坚持,也要能顺应变化作出相应调整。

  为提供优质内容,新京报社在人才队伍建设、再造采编工作流程等方面多管齐下。陈炜祯介绍说,从2016年9月开始,新京报社与腾讯合作新闻视频。报社转型视频生产的团队,成本由腾讯公司承担很大部分,这使得新京报社在转型全媒体发展过程中,减少了成本负担。

  传统采编人员由制作一份报纸走向提供全媒体内容产品,经历了采编流程再造过程。陈炜祯表示,传统采编流程的改变需要社领导与职能部门共同推动,既告诉员工“必须改”,又告诉员工“怎么改”。流程再造则需要明确对员工绩效的考核办法。“我们已经采取即时新闻与报纸稿件评分实行同酬,还会额外统计网站点击量、微信阅读量等数据,对优秀稿件进行奖励。”陈炜祯说,考核体系的变化就像是一根指挥棒。它与人员培训等形成了组合拳,推动了媒体从业者改变采编流程。

  《华西都市报》与封面新闻则通过以管理决策团队一体化为牵引,倒推内部机构变革。方埜介绍了具体做法:一方面,大力抓好“中央厨房”融媒中心建设这个龙头工程,完善工作平台,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与传播效果监测反馈系统;另一方面,推动策、采、编、审、发的一体化,重构一体化的部门架构,从内容策划、采写、编辑发布、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经营运营等方面分条块推进两支团队深度融合。

  媒体内部培训与高校培养仍在探索

  为构建全面性、专业性的全媒体采编队伍,媒体内部培训正在不断进行。朱学东介绍说,如今每周五,新京报社都会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内容包括从基本的价值观、职业伦理,到各种专业能力的技术培训、全媒体平台建设等。方埜则表示,华西传媒集群重视现有人才的互联网思维培养,邀请业界的专家、学者交流经验和媒体发展动态,开展新媒体理念和技能的专业培训。

  校园招聘是媒体补充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高校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为媒体机构所关注。“总体来讲,新闻专业学生的优势在于掌握媒体专业能力,但他们对于新媒体技术的掌握还不够,对传媒市场的把握也比较缺乏经验。”董天策分析,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在进行新闻传播教育的探索,有些更强调技术操作层面的内容,有些则更强调综合素质培养。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是需要业内继续探讨的话题。

  “受到新媒体影响,高校新闻专业教学内容和方法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是这是否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是值得反思的。”韩立新认为,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既要掌握新媒体技术与新媒体理念,弥补新闻呈现方面的短板,也要通过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人才对于内容的解释力。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