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0日晚,上海世博会隆重开幕,中国人的百年世博梦终于实现。这是世人瞩目的一次盛会,世界各国摄影记者早就披挂上阵、进驻上海采访。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大多报道了开幕式盛况。 法国《费加罗报》使用了“上海约会全世界”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大字标题。报道称,为了在北京奥运会之后的历史上留下印记,上海雄心勃勃地要在约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召集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参展。 德国《柏林邮报》赞叹道:上海世博会乃是新超级大国打造的一个富丽堂皇的超级展览。如果把以前的世博会跟上海的比一比,它们就都有点卑微渺小、其貌不扬了。比如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占地面积还不到上海世博会的1/3。观众当时为1千3百万,但上海期待的将是7千万观众。 英国《每日电讯报》写到,约7000万游客希望在世博会上看到各自国家的顶级成就,从中窥探未来。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将是他们感受世界各国生活的机会。 当然也有不同看法,比如德国《南德意志报》就写到:中国借世博会来炫耀自己的实力,其表现手法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60周年国庆大典如出一辙。但当今世界并不讲究过分摆排场。 1.突出中国元素 国际重大活动的开幕式大都是以盛大的焰火开始,又以盛大的焰火结束,以营造喜庆的气氛。也正因为如此,世博会开幕式图片才更加不好选择。选择不好,就会给读者造成似曾相识的雷同感。因此,有中国特色或者有本届特色的世博建筑就成为摄影师们摄影构图的最为主要的考虑因素,也成为各国报纸编辑最看重的画面元素。 哥伦比亚的《旁观者报》、《世界报》和《时代报》不约而同选择了以中国馆为画面主体形象的照片。红色的中国馆、红色的焰火,再加上被焰火映红的天空,整个画面红彤彤一片,极富喜庆气氛。这样的照片甚至不需要看文字说明就能让多数读者准确接收照片传递出来的新闻信息。 在头版使用类似照片还有美国《华盛顿邮报》等一些主流报纸,只是这些报纸世博会照片用的都比较小,或者只是在新闻导读中使用一张小图。 被使用最多的世博会开幕式照片,是在距离中国馆很远的一个比较高的视点拍摄的。画面采用典型的黄金分割构图法则,将上海世博会的两个标志建筑——中国红的中国馆和世博轴的阳光谷分别放在黄金分割线的交叉点上。黄金分割线有四个交叉点,摄影构图上称这些点为画面趣味点,或者叫趣味中心点,是摆放主体形象的理想位置。理论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四个点中,右上角这个点最为理想,其次是左下角的。这幅照片中,右上角是中国馆,左下角是阳光谷。视点选择精准,构图堪称完美。美国《洛杉矶时报》、日本《朝日新闻》等主流报纸都选择了这个视点拍摄的照片。 各国报纸大多选择红颜色的焰火,以体现喜庆热烈气氛,但也有一些报纸选择偏冷色调的焰火图片,比如黎巴嫩的《白天报》。这份阿拉伯文的报纸平日里在头版使用照片的惯常做法是“多而小”,一般情况下照片不会少于五幅,一般性的新闻照片在八栏的版面上仅能占到两栏宽。而5月1日,该报头版只使用了三张照片,一张世博会开幕式照片就占四栏宽,可谓超规格了。 同一天的科威特《阿拉伯时报》,虽然把世博会开幕的照片放在了头版的最下方,但是在图片的使用上,依然选择了具有中国特色内容的照片。这是一幅法新社编发的照片,在开幕式的世博文化中心现场,身穿中国旗袍的女演员集体演奏琵琶(见封二图4)。图片说明是:他们在“向世界展现中国的传统民乐”。 在世博会开幕的前一天,奥地利《克莱恩报》和奥地利《新拉日报》不约而同在头版以杂志封面式的设计使用了一张“中国红”照片。这是一张由美联社编发的照片,摄影者用广角镜头拍摄中国馆前一群小演员的合影。背景是“中国红”的中国馆,前景是一群身穿中国红颜色演出服天真烂漫的小女孩,画面充满了喜庆气氛。 开幕式之前,经过了6次开园试运行,曾一度出现混乱,网络上也有大量报道。但是,在笔者每天关注的800余份国外主流报纸头版上,却未见相关图片报道。2010年4月27日,德国《纽伦堡新闻》头版刊登了世博园试运行的大幅照片,但是内容并不负面。画面上是准备上岗维持秩序的军人(文字说明中误写为警察)正在中国馆前集合,摄影者却把画面大部分空间给了中国馆,这在构图上显得不合规矩,却突出了中国红。另外,在军人形象的表现上,作者采用了对立统一的构图法则:从他们的侧后方拍摄,抓取了其中两个士兵转身兴致勃勃欣赏世博园美景的瞬间。一片侧背影,突然出现的两张笑脸自然就成了画面上最吸引人焦点。 2.海外华文报纸争奇斗妍 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成真,这对海外华人来说意义非凡。海外华文报纸早早就进入上海世博会的报道阶段,有的报纸还在头版左上角设置了“世博倒计时”。在图片的使用上,更是格外舍得版面。美国《侨报》是这方面的典型。 世博会开幕式分为两个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在形似飞碟的世博文化中心内进行开幕仪式和文艺表演。另一部分是在黄浦江两岸“四围之合”区域内进行室外灯光喷泉焰火表演。《侨报》编辑们注意收集世博会开幕式彩排的照片,在开幕式的当天(倒计时1天)的头版就抢先使用了彩排时候的焰火照,而在开幕式的第二天,海外许多报纸都在使用焰火照的时候,《侨报》却选择了开幕式的另一个会场——世博文化中心内的演出照片整版刊出。这是很聪明的做法,体现了新闻竞争的快、先、新的发稿特点。
3.国外报纸更关注本国馆 除了开幕式,国外报纸大篇幅报道世博的图片不多,即便报道,也着重选择与本国相关的新闻。比如2010年6月17日,哥伦比亚Portafolio报头版刊登了一张哥伦比亚咖啡全球形象代言人Juan Valdez游世博园的照片。Juan Valdez在中国馆前露出他商标式的微笑,并作出胜利的手势。Juan Valdez并不是一个自然人的名字。1960年,哥伦比亚咖啡协会从普通咖啡农中征选形象代言人,并将其命名Juan Valdez。迄今为止,已经有三名咖啡农担任这一形象大使,其职责是环游世界推广哥伦比亚的咖啡文化,来到中国还是第一次。现任这一“要职”的是43岁的卡斯塔涅达,他是个地地道道的咖啡农,经过历时两年的层层选拔于2006年6月29日赢得了这个角色。 6月18日上午,上海世博园哥伦比亚馆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向游客推介该馆的两个参观亮点。身着Juan Valdez标志性服装的卡斯塔涅达也出现在发布会上,因为和远道而来的咖啡大使合影就是哥伦比亚馆推介的两个亮点之一。 再如,2010年5月3日,卢森堡Point24报头版使用了一幅大照片介绍卢森堡馆,画面是在卢森堡大公国馆前排队参观的中国游客 平心而论,上述两张照片拍得很业余,谈不上任何技术含量,但是新闻摄影的新闻价值永远是在技术价值之前排第一位的。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