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人民日报扩版 报纸质量全面提升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日期: 2010年7月22日 09:24 

  7月1日起,本报正式扩至20个版。这次扩版是本报努力提高国内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际一流媒体的重要步骤,也是满足广大读者期望人民日报办出时代特色、扩大报纸容量的具体举措。本报力图抓住这一契机,努力在“三贴近”和办出特色上下功夫,不仅在增加容量上做文章,而且在提升质量上深入挖潜,优化内容,改进文风,使人民日报新闻宣传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此次扩版也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 本报6月15日刊发扩版的消息后,即在各种传媒引发热议,有网民说,“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在面对国内外媒体竞争激烈的情势下,主动出手改革。可以想见,这次扩版将会使人民日报面目一新。”本报扩版启动后,有业界人士分析称,“面临新媒体的挑战、金融飓风的肆虐,国际报业一片萧瑟,若干历史悠久的著名报纸纷纷转身、卖身、关张,纸质媒体日益被唱衰,中国第一大报却在此刻逆势上扬,增容扩张,可见中国报人的勇气和信心。”“人民日报作为百姓了解中央精神的最主要媒体,此次扩版改革,让广大读者对读报内容多样化的殷切期盼变为现实。”

  截至7月22日,本报扩版改革已过三周。从运行情况看,经过报社上下共同努力,开拓创新,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扩版效果充分显现,报纸质量全面提升。可以说,作为人民日报历史上的第四次扩版,已初战告捷,并渐入佳境。

  一、新增版面逐一亮相,各版定位更加清晰,报道领域进一步细化,版面格局更加完整

  这次扩版,每天新增一个要闻版,一个社会新闻版、一个国际新闻版;同时每周增加1.5个理论版、1个文艺评论版、1个文艺作品版;每周新增1个民生周刊和1个文教周刊。这是本报扩版之后的一个整体框架和格局。与过去相比,首次进入读者视野的版面有社会新闻、军事、台港澳侨、副刊(作品、收藏),民生周刊和文教周刊。时至7月22日,这些版面都逐一亮相,以新的“角色”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扩至20个版的人民日报经过三周运转,所有版面已基本出齐,整张报纸也以新的格局和面貌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从两周的实际运行情况看,扩版后各版定位更加清晰,功能更加明确,报纸版面格局更加完整,从而进一步细化了报道领域,适应了读者多样化阅读需求。

  每天新增一个要闻版,对于更好地宣传中央的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更好地完成中央领导机关下达的新闻宣传任务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这一点扩版之后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报这次扩版之际,正值建党88周年和国庆60周年纪念报道进入高潮之时,重大宣传报道任务非常繁重;乌鲁木齐7?5暴力犯罪事件发生后,本报又承担起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舆论引导重任,与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敌对势力展开了有力的舆论斗争。本报每天增加一个要闻版,正好满足了这些重大报道任务的需要。以7?5事件为例,本报除分别在1版和4版刊发评论员文章、何振华文章这样的重头言论外,每天都在4版或5版组织整版报道,保持了报道规模和舆论强势。相关报道视角多样,内容形式丰富,深刻揭露分裂分子暴力犯罪事件的实质和分裂祖国的图谋,真实反映在党和政府领带下,新疆各地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生活景象。这些报道都是站在党和国家的大局高度发出的声音,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每天新增一个社会版,适应十七大提出的四大建设任务,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版相配套,各版定位更加清晰,功能更加明确,报纸版面格局更加完整。新增的社会版着重关注热点民生问题,也成为每天报纸的一大看点。如7月1日,主打文章为《广西高考第一名“真的非常累”》,介绍广西考生黎璇赢得“状元”后被媒体追捧的内心感受。记者用细腻的笔触描述几日来黎璇的生活细节,同时配发简短评论《让他们喘口气儿》,分析“高考状元现象”,呼吁社会要以平常心待之,给他们留点空间,体现了人文关怀。再如,近日关于高考加分的负面新闻接踵而至。媒体实时追踪,读者高度关注,舆论沸沸扬扬。社会版就此于7月6日至8日推出系列报道“三问高考加分”,对高考加分追根溯源,客观分析,有助于开拓思路,使人们对这一问题有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每天新增一个国际新闻版,进一步拓宽了国际报道的视野,增强了国际报道的新闻性、实效性。扩版后本报三块国际新闻版定位明确,各有特色,加上以往的国际周刊和国际副刊,使本报的国际报道站上一个新的起点,时效性明显增强,信息量更为丰富,大大增强了本报的国际舆论引导能力。如7月2日,3版头条俄美总统电话会商的报道,有关洪都拉斯局势的报道,13版有关于国际甲感疫情的最新动态分析,14版也门失事客机的报道等,人们都比较关注,较好的提升了报纸的新闻性、时效性。再如7月3日,国际要闻、新闻、周刊、副刊四大品种集中亮相,份量很重,占了1/5规模。版面内容充实,选题也很精心,像国际周刊有关各国储备战略资源的报道,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选题,显示了本报特有的关注视野和高度。新增版面(13版)几个栏目定位都很鲜明,“国际视点”新闻性强,深入解读热点问题;“第一现场”强调现场观察,关注平常人的生活,寓意深刻;“环球走笔” 视野开阔,表述轻松,小视角反映大主题。这些都为增加本报国际报道的份量,满足读者对国际事务的阅读需求,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从建设国际一流媒体的角度讲,这也是本报扩版改革具体成果的呈现。

  与此同时,新增的民生周刊、文教周刊和其他专版也先后亮相,这是本报借这次扩版之机,适应机构调整的需要,为加强和改进社会建设和文化教育领域专题性研究报道所推出的新举措。这些周刊专版包括民生周刊(健康时空、百姓生活),文教周刊(教育视界),军事、台港澳侨,副刊(作品、收藏)等新设版面。

  7月2日民生周刊首次推出。当日头条以《经济企稳向好 民生更多期待》为题,约请事关民生的四大部门领导,回应当前一些民生热点问题,并作出政策解释。四位部长、副部长地位特殊、权威性强,访谈内容表明了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所做的工作,凸显了版性定位。7月9日民生周刊(百姓生活)首次推出,为百姓暑期消费提供指南,并提出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建议。选题很应时,贴近性强,体现了较强的服务性。

  7月3日,文教周刊、教育视界和军事专版闪亮登场。几个版的主题都很集中,体现了较强的策划意识。各版选取的话题——动漫产业发展、高中生是留学还是高考、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都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社会关注度,较好体现了周刊专版抓专题性研究报道的取向。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对当日的军事版作出批示,称赞 “八一之声”栏目的首篇之作《军营传来最强音》,主题重大,内涵深刻,寓意深远。7月10日文教周刊有关“中国相声”的报道和评论,对我国相声的兴衰起伏作了清晰的梳理、深入的点评,尤其是对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的剖析很到位,显示了专业深度和见解,非常耐人寻味。

  7月8日,扩版后的副刊(作品)首次亮相,令人耳目一新。版面定位很明确,主打有一定篇幅、可读性较强的文学作品,很好地满足了文学爱好者的深度阅读需求。当日陈祖芬的《明朗的天》、周明的《“我的心向着你们”——茅盾先生二三事》一是名家之作,一是关注名家的作品,既有文化积淀的厚重,也有较强的可读性。7月15日,刊发贾平凹、迟子建等知名作家的作品,以亲身经历看时代变迁,富有真情实感。这些精品力作容思想性与可读性于一体,基调积极向上,对于文艺创作的方向会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7月15日,新设的台港澳侨专版与读者见面,很好地拓展和延伸了相关报道的空间和内容,提升了报道质量。版上栏目特色都比较鲜明,当天几篇报道选题也比较抓人,像陆客登台、台北故宫、阿里山民俗,都是大陆民众比较熟悉和关注的话题。“两岸聚焦”特别盘点了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一年来的成果,包括经济、两岸关系、民众沟通几个方面,重点突出,写得也比较深入。

  7月19日,副刊收藏版首次推出,至此本报此次扩版改革后的新增版面已基本亮相。版面普及收藏知识,鉴赏各类作品,报道收藏圈里的新闻,图文并茂,知识性服务性强, 既适应了日益庞大的收藏群体需求,也很好地体现了本报的文化品位。

  二、以扩版为契机,其他各版积极创新,推出了很多特色鲜明的新栏目,营造了报纸新看点

  扩版后,不仅新增版面令人耳目一新,其他各版也以此为契机,在报道组织和策划上努力创新,精心谋划,推出了很多特色鲜明的新栏目,营造了本报报道的新亮点。

  7月2日,头版头条首次推出“人民观察”栏目,意在加强本报具有思想性、分析性的深度报道。当日栏目文章《惊涛拍岸自岿然》,有高度,显力度,见深度,凸显了党中央国务院把握全局、应对危机的能力。文章从宏观政策的调整到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举措,都作出了深入解读,全景式展示了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所取得的明显成效,显示了本报驾驭重大报道的水平和能力。此后该栏目的几篇文章,如7月3日的《转变职能 稳步推进》、7月13日的《关键时期,宏观政策须稳定》、7月14日的《不顾情面“揭家丑”,重典治理“机关病”》等,不仅有评析类、背景类报道,也有监督类报道,可以说,都是有着党中央机关报特色的新闻性深度报道。

  同日,理论版推出了“热点追踪”新专栏,围绕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请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探索,为读者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思想理论支撑。该栏目的推出,使理论宣传增添了新闻元素,提升了本报理论报道的新闻性和实效性,更符合新闻纸的理论宣传要求。7月3日,理论版又推出“中心组学习”栏目,旨在以多种形式集中反映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的情况和成果。栏目定位明确,有效丰富了本报理论宣传的视角。首篇文章以大量事实和确凿数字,展示了天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地方发展的经验和成效,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和启发意义。

  7月3日,5版“在现场”栏目首次推出,进一步丰富了本报报道的形式和体裁。栏目文章大都以小视角切入,立足新闻现场,注重情节和细节,使报道的新闻性、可读性明显增强。如当日《22位嘉宾剪彩 没一个是领导》一文,文字不长,直白描写,现场感、可读性都比较强。再如7月14日《单调多彩亚丁湾》一文,记录记者随“黄山舰”在亚丁湾护航的经历,所思所感,情景交融,不仅可读性强,也很有感染力。

  “读者聚焦”是改革后的读者来信版推出的重点栏目,意在给普通民众提供说话的平台,集中反映读者对某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披露与关注。该栏目7月21日首次亮相后,便获得读者广泛好评。当日关注“如厕难”问题,集纳了一组来自不同地方的读者来信,显现了问题的普遍性。这是一个直接关系民生,非常现实而具体的问题,确需关注和呼吁。我们这样真实反映读者的愿望和要求,以期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帮他们解决问题,很好地体现了“三贴近”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7月9日,副刊推出“艺文观察”栏目,邀请文艺界有关专家就相关领域的热点话题进行全面介绍和解读。首篇《从二人转“走红”看曲艺当下命运》,话题具有一定的关注度和争议性,文章系统梳理了二人转的历史、现状,特别是对“二人转”雅与俗、传承与革新、商业化与艺术价值等问题做了深入探讨。虽是一家之言,但谈得很犀利,也很有见解。

  此外,扩版后本报围绕近期重大主题和相关专题也推出了不少新栏目,如要闻版的“我和我的祖国”、经济版的“半年回首看经济”、理论版的“壮丽史诗?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走向繁荣?哲学社会科学60年”以及副刊的“放歌60年”等。其中“我和我的祖国”栏目意在通过个人视角,从不同侧面和点点滴滴的变化,反映共和国60年来的巨大成就。以7月6日《我是北大荒一头撒欢儿的“牛”》为例,文章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主人公犁田“耕牛”变迁的经历,折射出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农民生活的沧桑巨变。文章口语化表达, 亲切自然,标题生动形象,进一步增强了报道的真情实感和亲和力。

  三、在增加版面容量的同时,坚持“新闻立报”、“内容为王”的办报理念,报道内容进一步优化,报纸质量明显提升

  扩版,不仅是版面容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报纸质量的整体提升。在此次扩版改革中,本报再次明确三大版块的分工与特色,即要闻版要做新闻性强的时政报道,新闻版要做有时效的深度报道,周刊专版要做有专题研究的深度报道。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抓新闻、增时效,抓思想深度、理论高度,抓能充分体现本报优势和特色的报道,坚持以“内容为王”、以“新闻立报”,已经成为本报此次扩版优化内容、改进文风的着力点。这既体现在整体版面安排设想中,更体现在三周来一个个具体的版面和一篇篇报道上。

  7月1日以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报道,当日和昨日新闻比例明显加大,对重要动态、热点事件的报道跟进及时,处理突出,报纸整体的新闻性和时效性显著提升。在要闻、新闻版块上,多选消息和事件性报道做头条,也已经成为诸多版面的共识和行动。以7月16日为例,当日2版、6版、11版、13版、15版的头条分别为“上半年千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增速比前五月加快”,“郴州列车相撞原因查明”、“国家文物局不提倡博物馆盲目拆旧建新”、“伊朗客机坠毁事件”、“姚明接手上海男篮”,再加上其他的一些报道,如“陈同海受贿案一审宣判”、“津晋高速匝道桥坍塌”、“湖南率先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河南偃师氯苯罐爆炸”等等,这些报道都是非常引人关注的国内或国际重要动态、突发事件和热点新闻,也都是昨日新闻,本报反应都很迅速,及时发回相关报道,体现了很强的新闻意识。同时在一些重大事件的编排处理上也有新的尝试。如在“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之后,各方高度关注中央的决策部署。7月9日下午,周永康受胡锦涛委托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赴新疆指导维护稳定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意义重大。10日本报打破“惯例”,将这一新闻的位置抬高,紧随头版头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 研究部署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工作》之后,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提升了报道的可见度。依照事件关注度和重要性,不仅局限于职务顺序排列方法,这也本报增强新闻性的一次重要尝试。

  扩版以来,对于一些社会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如“7·5事件”、甲型H1N1流感、“限价房”、“高考加分”、“地王现象”、“中小学奥数”,等等,本报都给予了及时关注和追踪,并开展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有效的引导。这些报道贴近性强,善于从群众的视角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如7月9日“成都叫停中小学奥数”一文,反映的是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话题关注度高,报道注意抓住政策和人民群众利益的结合点,析事明理,解疑释惑,有一定的示范作用。7月16日社会版在显著位置推出了有关“北方汽修学校 长沙违规招生”的监督报道。正值高考招生之际,对于这样一个有着强大广告宣传攻势和“知名度”的专科学校,竟存在“注水”授课、哄骗学生多交钱、买假证等严重违规行为,即使在学校停招整顿期间,仍然招了几百名学生。本报记者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调查,采写的事例数据都很扎实,说服力、监督力强,包括配发的广告宣传图片也非常典型。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报报道随即引起强烈反响。人社部、教育部、工商总局及地方有关部门迅速做出反应。17日,本报就及时公布了各方反映和处理情况,体现了本报的社会影响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深度报道的加强,也是本报此次扩版改革的一个重点方向。如7月13日,文化新闻版以整版篇幅推出对季羡林和任继愈两位大师的纪念性文章《让大师的智慧照亮未来》,本报编辑、记者反应迅速,在大师仙逝的第三日即推出这样的长篇报道,而且在行文上将两人的内容穿插交替于文章之中,写法独特、内容详实、充满感情,有大家风范,版面处理也俊雅大方,很好的诠释了主题。再如,7月16日“民生周刊”头条的关注的“就业见习”问题。作为今年新出台的一项政策,在实践中还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和不少疑惑。文章深入解读政策出发点及其实践情况,分析全面、客观,既肯定成绩,也指出疑惑和问题,提供对策建议,显示了比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前瞻性。7月正值年中节点,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运行情况和未来走向备受关注,以此为契机,本报加大了经济方面的报道力度,总结经验,分析大势,提振信心。如7月13-18日推出的五篇“巩固和发展企稳向好的经济形势评述”,“人民观察”栏目的《惊涛拍岸自岿然——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实施纪实》、《关键时期,宏观政策须稳定——巩固和发展企稳向好的经济形势评述》、《巨额外储怎么看》、《企稳向好态势明晰 回升势头尤需巩固》、《“消费马车”跑得欢》,经济周刊的《怎么看公布的统计数据》、《金融市场年中看》、《刺激民间投资还缺啥?》、《巩固和加强经济回升的基础》,经济版的《谁托起了“地王”?》、《由冷变热观楼市》、《拉直电力消费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带来了什么》、《天量信贷怎么看》、《中国企业抢滩“500强”》、《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港口图景》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当前经济形势做出的深入阐释和分析。这些文章观察敏锐,解读性强,影响面大,充分显示了本报经济报道方面的优势和特点。

  此次扩版在版式风格设计上也推出了一些新举措,重新设计了报眉标识、版序标注,有些版面栏头设计也增加了现代元素,整体上更为清晰、醒目。但也有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一是,目前要闻版块和新闻版块中,绝大多数版面名称都采用两个字,但“视觉新闻”版仍为四个字,可否统一成两个字,用“摄影”或“图片”代替?

  二是,周刊、专版的报眉字体和字号与要闻、新闻版块不统一,周刊内部各版字体字号也不同。这种设计是适应部门办版需要而做出的考量,但对一般读者而言,他们并不知道本报各版的隶属关系,可否将所有版面名称的字体字号统一起来?

  三是,“人民观察”栏目是此次扩版后推出的新专栏,定位于深度分析性报道,本报特色鲜明,份量较重。目前在版面安排上,主要位于头版或其他要闻版,偶尔也出现在其他新闻版。版面位置变化过多,不利于名牌栏目的打造和维系。可否将该专栏固定在头版或要闻版块?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