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的选择和表达必然要把握住时代的脉动,追随社会发展的潮流,符合时下读者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图书的策划时,首先对读者的心理需求有一个总体性的把握,这就是要符合时代和民族文化内涵。纵观不同时代优秀的作品,其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表现了当时社会和精神实质。比如在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了“出国热”、“南下打工热”和“下海经商热”等时代热潮,符合当时中国读者的好奇与期待的心理。而21世纪的畅销书,比较注重人的生活描写以及如何提高生活水平,同时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反应和矛盾的分析也会日益的突出,人的价值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动荡,变化。人们看到一些关注个人的命运以及自身家庭生活,也是民众各种心理的基础。其次,要真正的吸引大众,创造者者和策划者就应采取平民化的视角,以充满人性关怀的精神贴近大众心理,努力把握,创造并延伸与大众思想感情的共鸣点。在当前关注个人生活主题的审美趋势下,那些关注普通人个人生活的主题作品会受青睐,作品如果能有洞察力,同情心以及在精神上和大众共享,对自我生存的世界有独到的剖析和理解,从而达到和大众读者心灵的融合。读者自己在平日生活中遇到的忽视和遗忘以及其他情绪,在书本中得到释放。苏童说过,读者为什么要买书来看呢,就是因为他们对生活有总不满,不管是谁,即使是一个很快乐的人,也会有对生活不满意的地方,他们购买书是为了买到一个梦想,在书中,他们可以看到作者描述的东西是真实的,是那些普通人的情感体验,也是他们自己的体验。所以,在策划书籍和作品的时候,能反映当代人的生活和情感,将艺术和非艺术结合,使作品不光是文学作品而且还是关注个人情感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做策划的时候,很多人会去把握时代、民族、人文的总体需求,而在细分化,如考虑到读者的年龄,文化,地域色彩等特殊性对作品的理解,比如年轻人喜欢看的作品和中年人以及老年人喜欢的作品不一样,用北京方言或者其他方言写成的作品可能也不一定会受到所有地方的读者喜欢,男性和女性在选择阅读类别方面也会存在差异,所以,在运作时,必然会考虑到差异化合细分化。 在我国的图书市场中,图书的文化商品属性日益突出,因此,策划人也必须认清策划部是埋头塑造,还要对各方面信息相比较,尤其要避免和其他出版社的作品自相残杀。同事,策划要注重挖掘市场开发潜力,注重与各种媒体相结合,注重宣传包装以及一些衍生品的开发,比如作品可以和网络资源以及影视作品结合扩大影响力。只有以精品化的市场意识为导向,延续和弘扬注视个人生活和感情,不盲目追求轰动和庞大,写实在的东西,才能得到普通大众的认可。所谓精品,就是指那些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思想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