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智联招聘CEO与投资方矛盾激化导致高层动荡

来源:网易科技报道  发布日期: 2010年7月27日 10:09 

    7月27日消息,国内三大招聘网站之一的智联招聘正经历着一次高层大地震,先是上周五上演了两派高管均宣称开除对方的闹剧,昨天(本周一)投资方又强势介入公司管理,CEO与投资方之间的矛盾也通过内部邮件逐步浮出水面。

 

    上周五:地震爆发

 

    7月23日,周五,一个和平时没什么两样的工作日。

 

    下午三点半,智联招聘公司2400多名员工都收到了一封来自CEO办公室的、让他们感到吃惊的邮件。邮件以公司的名义宣布4名高管闪电离职,其中包括开除首席技术官(CTO)余用彤、副总裁罗义华及技术总监张春日3位高管,邮件还宣布公司首席财务官(CFO) 因个人原因离职。

 

    如此多的高管集体闪电离职,甚至还有3位是被开除,这让员工们惊愕不已。

 

    这封人事变动的邮件很快就被泄露到了互联网上,智联招聘公关部在随后也向网易科技证实了上述变动。

 

    网易科技当时联系上了被开除的三位高管,副总裁罗义华及技术总监张春日不愿发表评论,CTO余用彤则对“开除”一说矢口否认,称这是个恶作剧,“我知道是谁放的消息”。他的这番表态,让这则轰动的新闻一下子又增添了一层扑朔迷离的色彩。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在这封邮件发出后的下午五点多,智联招聘全体员工再次收到了一封同样来自CEO办公室的邮件。这封邮件由技术部转发、来自公司的董事会秘书的邮件,称已得到董事会的授权,邮件中澄清说CTO、CFO等四位高管并未被解除职务,仍留用原职;并同时宣布开除首席执行官(CEO)赵鹏、首席运营官(COO)雷卫明、副总裁陈旭及倪阳平四位高管。

 

    这封邮件在当时未被泄露出去,但也迅速在内部员工中炸开了锅,大家纷纷猜测到底发生了什么。

 

    上周日:接管方案酝酿之中

 

    第一封邮件发出以后,智联招聘的董事会,确切的说是投资方已经开始介入此事,第二封截然相反的邮件即是董事会授权发出来的。当天下午,几位董事和管理层开始开会商谈化解矛盾。

 

    到了周日,有智联招聘的内部员工在微博、论坛上贴出了第二封邮件的部分内容,即推翻了前一封邮件的任免,同时开除了CEO、COO等4位高管的那封邮件。

 

    网易科技在上周日的下午就此问询了多位内部员工,他们均证实确实有这封新邮件。一位接近上述几位高层的人士当时还透露,智联招聘公司将在周一(7月26日)对外公布更详细的方案。智联招聘公关部当时也不再就此发表评论。

 

    正如上述接近高层的人士所说,一个更详细的方案更在酝酿之中。

 

    本周一:再掀高潮

 

    周一一大早,在智联招聘北京总部,出现了一些“身着深色西服,带着耳麦的陌生人士”,他们是董事会安排的保安人员,阻止后来宣布开除的CEO等高管再进入公司。气氛变得紧张起来。CEO赵鹏后来在一封邮件中称,“为避免发生冲突”,他也没有再去公司。

 

    除了保安外,等待员工的还有一封信的内部邮件。周一早上7点多,智联招聘2500名员工们应该还没到办公室,他们的公司信箱里又来了一封新邮件。这封群发给公司内所有员工的的邮件主题为“董事会通告”,其宣布投资方代表将出任执行董事,暂代CEO职责,并列出了开除CEO等4名高管的几个理由。

 

    智联招聘第二大股东、澳洲投资银行麦格理银行负责中国业务的丹飞立(Daniel Phillips)是智联招聘的董事,按照邮件公布的内容,他从昨天起出任智联招聘执行董事,代行CEO的职责;邮件还任命原销售副总裁罗义华升任高级副总裁,CFO郭建民与CTO余用彤职务和职责不变。智联招聘两位内部员工及公关部证实了上述信息。

 

    这封以董事会名义发出的内部邮件还列举了开除CEO的几个理由,包括阻碍公司变更法律架构、诋毁其他同事、侵占公司利益等几个方面。CEO赵鹏随后回复了一封邮件,除了回忆和员工一起的美好时光、赞扬员工以请员工支持外,还对上述几个理由进行了逐一点评,这也让赵鹏等团队和投资人之间的矛盾开始浮出水面。

 

    内部邮件披露CEO与投资人矛盾激化

 

    在上周五的两封邮件发出后,外界一直在关心,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真相是什么?这些涉及高层之间及高层与投资人之间的事,公司一般员工也是一头雾水。智联招聘董事会发出的邮件和CEO赵鹏发给员工的邮件披露了事件的一些原委。

 

    赵鹏在邮件中说,“管理团队与投资人之间的确存在一些经营管理思路上的分歧”,但他“不能陈明管理团队与投资人历来曾有的分歧,冲突以及最近这次严重分歧的细节”。

 

    尽管如此,从双方邮件的内容中还是能看出一些。

 

    董事会在邮件中称CEO赵鹏存在三个伤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分别是:第一,阻碍公司调整法律架构,妨碍公司上市计划;第二,企图侵占公司财产,牺牲全体员工利益,谋求团伙私利;第三,在公司内部散布谣言,诋毁团伙以外高管,破坏全体员工团结,妨碍公司平稳运行。

 

    赵鹏在发给员工的邮件中也一一进行了回应,对于阻碍公司调整法律架构方面,他称自己是持有期权最多的高管,上市对他有好处,他没理由阻碍;对于企图侵占公司财产的说法,他的答复说,“也许有人这么干过,我本人没有”;至于诋毁团伙以外的高管,他的回应是“莫须有”。

 

    上述三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发生的事,因此,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赵鹏等管理团队和投资人的矛盾由来已久,只不过是在这几天开始集中爆发了。

 

    智联招聘最大股东Seek的财报显示,智联招聘2008年的经营亏损时1.7亿元,2009年的经营亏损时9000万元。智联招聘近日对外公开的信息显示,其一季度实现盈利,广告收入超过1亿元。

 

   

    双方矛盾缘由探寻:股东结构埋下隐患

 

    CEO赵鹏与投资人之间的矛盾,到底谁是谁非,外人很难下结论。要分析他们之间产生矛盾的原因,得从智联招聘的历史谈起。

 

    智联招聘在1997年正式成立,它前身是1994年成立的猎头公司智联公司,公司创始人是几个英国的猎头顾问。目前通过互联网唯一能搜索到的资料是,智联招聘的创始人是一个叫Mark Baldwin的英国人。 智联招聘的业务除了大家都熟悉的互联网招聘广告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保留下来的传统猎头业务。

 

    在成立的13年的过程中,智联先后拿到5轮融资,从2002年开始,它的创始人就已经退出了,他当时的CEO叫刘浩,来自其首轮风险投资方兰馨亚洲。也就是说,从2002年开始,智联招聘的创始人就已经退出了,已经开始由职业经理人(刘浩即使持有干股也是很少量股份)执掌的时代。

 

    2008年7月,智联招聘引入了澳洲最大的招聘网站Seek.com及澳洲投资银行麦格理银行共计1.1亿美元的资金,前者持股四成,后者持股三成,管理层及其他股东持股30%。董事会有三个席位,刘浩一个,Seek.com及麦格理银行各一席。

 

    创业公司同时引入战略投资者和风险投资一般是为了相互制约,有时是管理层为了争取其中一方的支持以压住另外一方。智联招聘引入的这两家投资者有所不同,麦格理本身就是Seek的投资方,双方在很多项目一直有合作。通俗的讲,Seek.com和麦格理是“一伙”的,在这次的调整中,来自麦格理的代表暂代CEO,而不是Seek.com的代表,也是这个原因。

 

    在这两年内,经过一些没有披露的股权变更,seek.com的持股比例由原来的40%左右增加到58.6%,麦格理银行次之,刘浩等其他股东持股比例进一步降低。再加上seek和麦格理持有智联董事会三席中的两席,投资方已完全主导这家公司的CEO变更,刘皓在09年8月也辞去了CEO,原COO赵鹏开始担任CEO。

 

    赵鹏仅持有智联招聘的期权,自己没有股份,也没有董事会席位,和投资方发生矛盾并进一步激化,也就不足为怪了。

 

    互联网业内资深人士、原和讯网CEO谢文说,除非有特别的条款,不然赵鹏扳回局面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从以上的信息可以看出,智联招聘此次爆发的CEO与投资人之间的矛盾,和互联网业内常见的创始人CEO和投资人的矛盾并不一样,他是一个典型的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矛盾。

 

    高层地震直接影响智联招聘品牌印象

 

    作为有13年历史的互联网招聘品牌,特别是在大打品牌广告之后,智联招聘的品牌拥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此次高层地震,对其品牌形象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

 

    智联招聘的一位同行、一家行业招聘网站的负责人分析说,智联的很多招聘业务都是大企业客户,他们对公司的形象很是看重,特别是猎头服务更是如此,此次高层地震对其品牌的伤害尤其大。

 

    一些网友在论坛及微博中称这次变动“是很好的小说题材”、“本年度最佳编剧奖非智联莫属”。这些情绪也影响了一些求职者,一位求职者在微博中写道,他正打算到智联招聘投简历,看到内部这么乱,就只投其它网站了。

 

    互联网业内资深人士谢文评论说,智联招聘这次高层地震不光是影响企业品牌形象,他认为这个企业已经“病入膏肓”了,因为高层“没有人关心业务,都在关心利益斗争”。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