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地回忆了一下,最初读这本杂志,应该是我在深圳万科集团总部任职的时候,那该是2001年,那到现在,我阅读《中国企业家》的历史也有九年了。 那时,因为我刚从业务一线转到集团办公室,筹备一个功能小组,所以可以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很自由地浏览网页和集团订阅及赠送的财经杂志,印象比较深的之一就是《中国企业家》。 以前做业务,看问题角度比较单一,就是把房子卖出去,什么价格?什么策略配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服发展商,怎么组织销售员执行。卖掉房子,万事大吉。而从这些财经杂志里,我读到了更宏观,更系统和更逻辑的企业运作的思路。尤其是《中国企业家》,很多时候是从在企业内的人物的角度出发,通过具体的人,大多数都是民营企业的老板,描绘他所在的行业,展示老板的雄心和治理理念,丰富了我对商业世界的理解。而且,每期杂志推荐的书籍,我也会有选择地去书店买,延伸自己的商业知识。 后来,我离开了万科集团,也离开了深圳,但这本杂志我一直都有自己按期购买,在企业里的人,如果想有更好的发展,就不得不持续提升自己,这本杂志像是我的商业课本,在不同城市的书摊上,拿到就第一时间阅读。记得有一期,那时还是华润集团总经理宁高宁先生作封面人物,说华润要成为中国的摩根,涉及了一系列的资本话题和产业并购,让我开始明白企业和资本的关系,企业不只是从零开始创业的一种,还可以从产业角度并购。黄铁鹰幽默诙谐的MBA课堂案例专栏,用一些实际生活中出现的话题,但从企业战略和具体运营的理论剖析,深入浅出,引人深思。以及王石作封面人物的那几期,阐释了一个优秀企业的人文情怀和理想主义色彩,有追求的企业也可以是很有利润的,而且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我也很喜欢每期牛主编的刊首语(当然现在刘东华先生和李珉的文章也很深刻),都让我一次次被深入的报道、犀利的观点、独到的视角所折服,激发了我的思索,感到自己从中获益匪浅。 后来,我还决定去读在职的EMBA,希望系统提升自己的商业和管理知识与技能,这在2003年还算是有些前瞻性的举措,不得不说,这与我之前阅读的《中国企业家》之类的商业杂志密切相关。而EMBA毕业后,再看《中国企业家》,又有了新的理解和层面,例如说企业发展战略,行业模式,消费者研究,以及政府和企业发展的关系等等。 《中国企业家》的定位是“一个阶层的生意和生活”,我觉得还是蛮准确地传达了这本商业杂志的特色,印象中2005年前,好像生意的话题更多,之后逐渐加入了生活的内容,包括生活方式,每期那些不提名调侃的文章很隽永,很引人发笑,也留下了些回味和反思…… 在不知不觉间,这本我个人认为是中国比较值得一看和比较好看的财经杂志,也在IT大潮,重工业之变,博客兴起,国进民退,私募基金,股市大潮,包括微博热潮里,不断变身,开始注重从形式上更贴近目标读者,传播范围也从纸质到网络,形式更多样,范围更广阔。这是一种不断追求与时代,读者共同进步的专业姿态,更是一种平等对话,商讨而非教训者的姿态。从另外一个层面而言,《中国企业家》也在承担着商业文明的传播者角色,身体力行演绎社会进步的角色。《中国企业家》杂志自身的变化,其实就是中国社会这20年变化的缩影! 一本好的杂志,对社会变化的敏感度,话题切入的角度,观点的独到和敢于展示事物的多元,有勇气揭示客观现实,既不一面倒,也不人云亦云,是一本杂志的根本特色所在。在这么多年的办刊过程中,其实也有不少曾经报道过的企业家后来出了事,还有不少是当其时的敏感话题,但《中国企业家》都没有选择回避或退缩,而是从理性和客观的立场,多角度展示事件本身对于企业人,企业,行业还有社会的影响,从人性上深度剖析。客观上,这也为相关决策层提供了更多看问题视角,而不是简单地“一棍子打死”了事。例如去年刊载的“问题人物郑俊怀”,还有代表潮汕帮的黄光裕们,也包括汶川地震后赈灾的“十元事件”人物王石先生。在很多舆论的焦点,民众群情激愤的关口,总有一种理性客观的声音在提醒和唤发着大众的善意和包容。这是非常难得的勇气!也是杂志历久不衰地受到企业和其它读者追捧的原因之一吧。 在中国,历经数千年的封建社会,经历过暴力革命推翻政府,也经历过文革,又在近30年迅速转型成为市场经济社会。不能不说,从一个农业型的社会快速转型为一个市场经济型社会,中国固有的农业型传统文化,以及伦理道德,为不少勇于前行者设置了有形和无形的制肘,包括现有的社会分配体系和保障体系,也使得有很多人的不少观点和行为,都非常值得商榷和改变的,暴力的“基因”还是很根深蒂固的。如何不只停留在批判性和置人于死地的简单方式,而有更多建设性解决方案,甚至包括需要保护那些有过失误的有能力有贡献者,客观看待那些所谓“商业原罪”的时代环境,从而避免因一时意气而使个人,企业,行业和社会承受更大的痛苦和损失,都需要有一些理论和理性地观点来启发民智,为促进社会朝着更文明、更和谐的方向持续发展,避免不必要的动荡,去尽一己之力。我想,一本有智慧、有勇气和有理性,更有主动承担的杂志,应该是《中国企业家》莫属了!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