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山寨杂志出现 缘由竟是评职称

来源:河南商报  发布日期: 2010年8月2日 11:18 

  近日,郑州一家杂志被“克隆”。无独有偶,辽宁沈阳一家公益杂志《青年科学》也遭遇“克隆”版,“克隆”杂志为客户“量身定做”,完全复制该杂志的刊名、刊号,不少教师被骗走版面费。

  业内人士称,类似事件背后,是教师职称评定需要发表论文这一“指标”所带来的利益链。

  商报见习记者 王世宇

  实习生 张海林

  事件:

  一本杂志出现两个“编辑部”

  7月14日,一封读者来信,让郑州《信息教研周刊》的编辑李滨坐立不安,这本杂志出现了另一个“编辑部”。

  李滨说,江苏东台一所中学的刘老师给他发来一封邮件,向他求证:“你们是不是有一个黄编辑在征集稿件啊?”在得到否定答复后,刘老师又发来一个“稿件采用通知”。

  昨天上午,商报记者联系上了这位“黄编辑”。“黄编辑”说,他可以帮记者在国内64家期刊上发表论文,但需要花钱购买版面。

  记者拼凑了一篇论文发给“黄编辑”。很快,他要求记者按照2400字的标准,打550元到指定账户,“汇款后,3天左右可以直接去编辑部查。”

  业内:

  买版面发论文

  是“公开的秘密”

  事实上,类似征稿信息,充斥各大论坛,不少网友被冒牌杂志所骗,其中,不少被骗网友都是因为评职称才找到这些杂志。

  李滨认为,职称评定制度是“克隆”杂志存在的祸首。

  “职称评定需要在期刊上发表论文。”李滨说,一些老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并不擅长写文章。他说:“这给‘克隆’杂志提供了生存空间。”

  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指出,即使是正规杂志,有时也会向论文作者收取版面费。“一些杂志还有专门的‘组稿代理’,靠卖版面创收,这是业界公开的秘密。”

  专家:

  职称评定制度

  “养活”一批期刊

  河南省人事厅职称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称:“论文只是评定职称的一个标准,我们更注重教师的教学水平。”他说,论文只是说明老师有了一定的研究水平。

  郑州大学教育系党委副书记孙新成则称,这一现象的存在,归根结底是体制问题:“教育体制对老师的评价就是这种规定,教学教得好,但不发论文,就评不了职称。”

  孙新成说:“环境逼迫学校,学校逼迫老师,于是,老师写出许多‘职称论文’。”

  近日,杭州师范大学出台意见,十年不发一篇论文,教授头衔也能保持。对这种制度,孙新成很赞同,“但这需要学校管理者有很大勇气。”

  孙新成说,教育制度需要创新,“目前的职称评定制度养活了一批期刊,还有这种中间人。”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