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25岁的报纸。见证了北京经济25年的历程。 她凝聚了几代报业人的心血和希望。他们探索,他们尝试,他们改革,他们经历碰壁与焦灼,他们有过妥协与沉默,更有过辉煌与突破。1985年《首都信息报》创刊,那是“信息”时代最初的开启;1988年更名为《首都经济信息报》,“经济”一词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1996年更名为《北京经济报》,将首都经济发展作为核心报道目标;2002年更名为《北京现代商报》,现代化的社会和思想碰撞,商业开启了另一个全新的世界;2006年更名为《北京商报》,所有的内涵外延都凝聚在“商”之一字,包罗万象,无所不容。 25年历程,是一个个时代的印证,延续经济类报刊的探索精神,向读者传递最新信息、揭示经济社会现象的宗旨,从未改变。只有那些泛黄的报纸,载着我们过往的心血,成为了历史,留存在记忆的光影里。深厚的积淀与探索,成就着我们绚丽的现在,指引着我们美好的未来。 25岁,经历风雨;25岁,风华正茂;25岁,踌躇满志;25岁,我们再出发…… 计划经济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冬天排队购买冬储大白菜——那几乎是人们在冬季可以吃到的惟一的蔬菜。在生活物资短缺的年月,买白菜也要定量。人们用白菜变着花样吃,热炒、凉拌、做馅、熬汤、腌咸菜、渍酸菜…… 《首都信息报》1985年7月2日创刊 1985年 物资短缺的时代,相对封闭的时代。1978年,划时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一个名词深深印进了我们的社会,这就是:经济。此后,整个社会因对经济的全民认知而发生了近代史以来最为壮观的变革。从那以后,一些先行者把以新闻形式描摹、反映社会的经济变革作为自己使命。 1985年,一份传递社会、经济和生活信息的报纸横空出世,诞生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报纸每周二出版,其中副刊的日发行量最高达到50万份,成为中国报刊“四小龙”之一。 那个时代,人们开始懂得信息便是知识,是财富,谁掌握信息多,谁就可能在经济技术方面处于优势。这也让《首都信息报》成为人们争相阅读的“宠儿”。 《首都信息报》宗旨是“立足北京,面向全国,为中央与地方、北京与外地的经济决策管理机关、科研单位、广大企事业单位、专业户、个体户、各种经济科技联合体及城乡消费者,及时、准确、迅速地传递各种信息服务,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做出贡献”。 ■《北京第二机床厂实行岗位浮动工资制》 发布日期:1987年9月19日 那个年月,“独创”的岗位浮动工资制,把传统的八级工资制作为历史存入档案。 ■《1//12财政收入来自“三资”企业 北京外商投资企业取得明显经济效益》 发布日期:1987年11月21日 当时,北京已有开业投产的外商投资企业103家,累计销售收入28亿元。当年可预计上缴利税5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1/12。 开放市场 上世纪80年代末期,移动电话进入中国,加速了人们信息沟通和社会交往。当时下海经商的人们几乎人手一部,并将它作为成功的标志之一。这是我国信息从封闭到开放的标志性转折点。至此,我国也迎来了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20年。 1988年1月2日更名为《首都经济信息报》 1988年 将“经济”一词更直接地引入报纸的名字里。当时此举既是“根据上级指示”,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印证——经济在人们生活中的分量在增加,全社会的关注度在提高。 《首都信息报》更名为《首都经济信息报》后,从周二刊改为周三刊,更名后办报宗旨不变,继续立足首都、华北,面向全国,努力为广大经济工作者、经营管理者和消费者当好参谋和耳目,进一步发挥指导性、信息性、预测性、实用性的特色,积极开拓报道领域,扩大信息渠道,提供使用价值更高的信息。 更名后的报纸,在版性上有了明确的划分。一版作为要闻版,二版作为市场信息版,逢周六开始物价专页,发布各地消费品、生产资料、资金、技术、劳务、房地产等市场的趋势预测、供求动态和产销行情。三版为信息服务版,提供决策依据、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人才交流、联营合作、致富门路等各方面信息。四版为综合信息版,并试办信息副刊,开辟文摘及国际市场专栏。将从商品经济的角度反映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图书出版等各领域的市场及效益信息。 ■《北京市确定财政工作方针》 发布日期:1988年1月2日 “支持改革,促进生长;筹措资金,广开财源;减少补贴,厉行节约;反对偷漏,依法把关。”这是1988年市财政的工作方针。 ■《北大教授“跳楼”记》 发布日期:1993年1月2日 北大教授解万英因不同意十四大提出的市场经济政策,以死提出抗议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新旧时代转换的思考。 亚洲雄风 1990年,北京成功举办亚运会。这是中国在自己的土地上举办的第一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那时,大街小巷都是宣传亚运的广告牌。它为我国经济带来了无限的商机。“走出去,请进来”的著名商业口号,也是当时提出来的。 1996年10月8日更名为《北京经济报》 1996年 在长期的办报过程中,办报人们越来越感到读者对新闻的需求愈加看重它的服务性。现代生活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生活,而经济社会本质上又是信息社会。 那时,北京或许不是经济的中心,但它绝对是一个信息中心。这一切就是报纸的使命和信心的基点。 环顾当时的新闻媒体,最主流的就是综合类和经济类,即便电台和电视台,也是如此。 可见这桩事业的天地多么广阔。她经历了几代报业人的摸索,这份报纸内容越来越平民化,从发布宏观调控信息,公布市场商情,到为读者解读商业现象,并将鲜活的市场经济主体——企业纳入日常报道的重头戏里。 那么,更名后的报纸较之前有什么变化——为读者提供更多、更新、更实用到位的经济报道。《北京经济报》开始出现了彩页排版,视觉更加多元化。 ■《北京迎来首批海外游客》 发布日期:1997年1月2日 来自德国法兰克福的百余位游客降落于首都国际机场,被永久地载入了北京的历史。 ■《首家会员制仓储商店诞生》 发布日期:1997年1月13日 北京华时普尔斯马特会员商店由北京华时集团公司买断普尔斯马特在中国的经营权,引进了美国大型仓储、开架销售的连锁模式。 现代都市 现今的北京,一年四季都可以买到各式各样的蔬菜,即便是冰雪的隆冬,在超市的货架、农贸市场的摊位上依然摆满了原本在夏天才有的种种蔬菜,而且是那样的鲜嫩水灵。如果时光退回到上世纪80年代,简直无法想象。 2002年5月15日更名为《北京现代商报》 2002年 正值中国加入WTO前夕,中国以及北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北京现代商报》成为当时全国首份经济类日报,开创了中国财经类日报的先河,聚集了一批全国顶尖的新闻人才。报纸采用国际上流行的瘦报报体,显出沉稳、理性和智慧的气质。 社会分工把越来越多的商界巨子塑造成为时代骄子,交换和流通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存方式。 商人言商,商报言商。从商业到商务,从传统到现在,新的商业环境、新的商务体制、新的商业需求、新的商务精神、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商务产品、新的商业渠道、新的商务道德、新的商业风险……一切有赖于现代商业和商务文明的构建和现代商人的产生,这份报纸将传播现代商业和商务文明之火。 新的定位:北京、中国和世界商务变革的记录者和传播人。扮演三种角色:信息精选人,从信息爆炸的经济生活中过滤铺天盖地的信息,传递最有价值的资讯;信息指示人,准确勾勒时代商业环境,呈现商业社会中的都市风情,展示商务活动的纵深社会背景;信息传递人,在商务人群和政府之间、商务人之间架起桥梁,成为沟通的纽带。 ■《17亿消费者 2万亿市场》 发布日期:2002年5月15日 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在第三次中国-东盟经济高官会上指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拥有17亿消费者、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 ■《西单商场再迎75春秋》 发布日期:2005年12月9日 始建于1930年的西单商场从简陋的连家店铺到实力雄厚的大型零售企业,为人们展现出一幅可圈可点的历史画卷。 世界瞩目 2008年,北京奥运是我国经济实力在世界一次完整的展现。从“鸟巢”、“水立方”到每位奥运志愿者,都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朝气与底气。通过奥运,也让全世界更加全面地认识了北京,也让更多的企业与个人愿意来到这里谋求更好的发展。 2006年8月8日更名为《北京商报》 2006年 那时,北京进入2008年奥运会的筹备期,财经媒体的发展势头极为强劲。经历了几度变迁,这份北京地区惟一一份经济类报纸日益成熟。在一代一代报业人的长期摸索下,这份报纸更加明确了高端定位,将政府部门、商务领域的成功人士和创业者、广大消费者作为目标人群。 北京商报更名,成为北京地区财经媒体的一个标志。这份报纸首次提出“新闻启迪财智”的响亮口号,更加简洁大气的报纸秉承原有的办报理念,也更富现代感和前瞻性。 内容上,除了主报追求第一手的经济类新闻、权威的专家分析解读外,每日两到三份副刊更加给读者带去延伸的阅读享受。 《北京商报》奠定了北京地区惟一一份经济类日报的标志地位,经历若干年的发展,成功地举办了北京十大商业品牌评选、国际不动产博览会、第三届世界养生大会等活动,把世界小姐的品牌引进北京,并创出品牌。这些大型社会活动不仅扩大了商报的影响力,也充分说明商报是北京创意产业的一分子。 ■《北京打造全国八大交易中心》 发布日期:2008年1月22日 市政府工作人员详解了北京未来成为全国交易中心聚集地的规划蓝图。未来五年,北京将建成全国三板市场、产权、艺术品等八大交易中心。 ■《明年起事业单位均实施绩效工资》 发布日期:2009年9月3日 事业单位“以人定薪”、“级别定薪”、“待遇随人走”的级别工资制度将成为历史。与岗位职责、聘用情况、工作业绩相对应的工资待遇登上历史舞台。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