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8月9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网络安全已成为全世界都关心的问题,美国《华尔街日报》4日一项针对网络隐私的调查发现,网络正在让个人隐私无所遁形,而网民隐私逐渐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的“金矿”,目前互联网上成长速度最快的生意之一就是监测互联网用户。互联网用户因为隐私泄露而遭遇损失的事件数量也呈现上升势头。 《华尔街日报》4日以“互联网新金矿:个人隐私”为题报道称,该报展开了一项深入的调查研究,对Cookie以及其他各种可用于监视互联网用户的技术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发现,对消费者追踪行为的广度和侵入程度已远远超出人们的认知,只有该行业的少数前沿人士才知道实情。全美最大的50家网站在每个访问者的电脑上平均安装了64种追踪技术,而且通常都不给任何提示。约有十多家网站安装的追踪技术甚至超过上百种。而且,追踪技术变得越来越巧妙,越来越具侵略性。该报发现,新的监测工具会实时扫描人们的在线操作,然后立即对其所在地、收入、购物兴趣,甚至健康状况等信息进行评估。一些工具甚至可以在用户试图删除它们时悄悄地自我复制。随后,这些用户的个人资料在各种类似股市的交易所里进行买卖,而广告商心甘情愿地多付钱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营销信息。 《华尔街日报》举了一个例子,美国田纳西州26岁的阿什莉·海耶斯·贝蒂的电脑里,有一个文件。这个文件里头只有一个简单代码。这个代码知道贝蒂最喜欢的电影有《公主新娘》、《初恋50次》和《对面的恶女看过来》,也知道她喜欢电视连续剧《欲望都市》,喜欢浏览娱乐新闻,喜欢玩问答游戏。其实,贝蒂处于纽约一家网络公司的监控之下,该公司使用一种名叫“灯塔”的复杂软件,来捕捉人们在网站上输入的文字,然后将用户资料出售给别人。贝蒂得知那个代码所揭示的信息后大吃一惊,“我还以为自己能有点小秘密,但显然这是个妄想。” 《华尔街日报》对全美50个最受欢迎的网站(这些网站占据全美网页本土访问量的40%左右)进行调查发现,这50大网站向测试电脑植入了总计3180个追踪文件,其中约1/3是无害的,只是帮助人们记住喜欢去的网站的密码,或者统计哪些文章最受欢迎。但还有超过2/3的部分,总计2224个文件,是由131家公司安装的。它们中的许多都从事互联网用户追踪业务,以此建立丰富的消费者资料数据库,然后将其出售。 调查还发现,微软公司的热门门户网站MSN.com上植入了一个包含大量数据的追踪文件,包括上网者的年龄、邮政编码、性别,还有估计的个人收入、婚姻状况、有无子女、住宅情况等。但该追踪文件的开发公司和微软公司都表示,他们不知道这个追踪文件是怎么跑到MSN.com上面去的,并表示该工具并不搜集“个人身份信息”。 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教授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互联网侵权问题日趋严重,对这种行径有评价却无惩罚。各国并未就此形成共识,而且网络技术发展快,法律跟不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赵国军博士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对互联网新出现问题无明确的规定,这使不少网络公司开始钻空子,以利益为导向不择手段,泄露甚至出卖用户隐私以牟取好处。西方不少公司,甚至是大公司,也不惜来趟浑水,在网络世界以利益为先,滥用了网络自由,也暴露了其标榜的‘不作恶’的虚伪性。”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