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次的媒体革命给了我们这样的认识:新媒体的诞生并不会使旧媒体消亡,而是出现新旧媒体共进共荣的局面。如今,传统的广播在新技术的促进下,通过“借力”各媒体、打开新思维,将焕发生机。 1.网络广播。2008年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44亿,这个数据还在飞速的增长中,很多年轻人养成了在网上收听收看节目的习惯。运用好互联网,也就抓住了伴随着网络成长的一代。我国的网络广播发展几乎与世界同步,199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在网上进行实时广播,标志着中国网络广播的诞生。随后,又有多家电台陆续开办了网络广播。网络广播是广播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2.手机广播。即利用具有收音和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收听广播。手机广播在国内的发展非常迅速。2003年8月吉林移动与吉林交通文艺台合作推出的用手机收听广播节目开启了手机广播的先河,这些年,电台与手机的合作持续不断,花样不断翻新。 3.移动广播。它可以充分满足流动人群在火车、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上收听广播的需求,广播音频市场巨大,具有视频无法取代的优势。 广播与其他媒体的融合还有很多形式,但都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广播与其他媒体在技术上联盟,分享利益,或者广播向其他媒体业务领域扩张,从长远来看,广播产业还将朝着与其他媒体深度融合的方向演进。 一、广播与传统媒体的交流与合作 1.内容的交换与补充。广播人手少、成本低,借助其他媒体的力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南京电台的《早报点播》节目,将每天早晨的7份本地报纸精心汇总和编辑,将其中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听众,听众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要求播出。短短30分钟,荟萃了各报精华,让听众足不出户就尽知天下。南京电台的另一档节目《媒体搜索》,每天选取一个热门事件或人物,通过搜索相关背景资料,链接各家媒体观点,帮助听众多角度深层次地剖析新闻事件,受到广泛好评。此外,一些电视节目比如访谈、评论、历史故事等,它们的视觉效果并不突出,但广播里播放,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人员的协作与交流。这种交流不仅可以在本地区不同媒体间进行,也可以在跨地区跨媒体间进行。通常在突发事件中,越是靠近事件发生地的媒体,掌握的第一手信息越丰富,这时候,与当地媒体的沟通就显得特别重要,可以采取现场连线的方式,将鲜活的内容呈现给听众。这种媒体间的直接交流与合作不仅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而且可以让听众接触一个更广阔、多元化的听觉空间。 二、广播与网络等新媒体的交流与互补 网络的内容海量性、空间全球化、检索便捷化等优点可以很好地弥补广播自身的不足,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 1.扩大传播范围。传统广播由于受到功率的限制只能在某个地域里传播,网络广播可以突破传统广播覆盖范围的限制,实现全球化传播,从而获得更加广泛的听众市场。 2.增强互动性。传统广播的互动通常是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这种方式往往受到节目时间的制约,而且很难做到一对一,只有少数听众的要求能在节目中得到简单的答复。但如果将节目延伸到网络上,就可以改变这种状况。比如有的节目在网上注册版号,让“粉丝”在园地里畅所欲言;有的节目设立了财富QQ群,让投资者与专业人士互相切磋。听众还可以通过网络把对节目的要求、意见,甚至新闻线索都及时地反馈给电台,双方在节目以外继续交流,增强广播的凝聚力。此外,随着手机、MP3等的普及,音频内容的制作与传播越来越掌握到普通网民的手里,信息生产呈现全民化、草根化的趋势,网民用手机、MP3等记录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将它们载入自己的播客,并通过播客联盟的方式在民众中自主传播。广播可以发挥专业特长,做好全民生产的微内容的聚合工作。天津经济广播曾开办“播客博客”节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广播网推出过“编辑博客说和谐”栏目,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3.可保存性。广播的最大缺点就是难以保存,节目稍纵即逝,播完之后无处查找,这种过时不候的信息传播特性使广播在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将节目音频和文字稿都保存在网络上,听众即使当时没听清,或者事后想补听某条信息,只要轻轻点击,就能搞定。(作者单位:南京广播电视集团新闻频率)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