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一张苹果CEO乔布斯“低头叹气”的照片出现在美国大大小小的报刊上。这位以脾气倔强、性格孤傲闻名的企业家终于在iPhone4的说明会上以极不情愿的口吻公开认错,并提供了iPhone4所谓“天线门”的解决方案。 要知道,当诸如《纽约时报》、彭博资讯等大牌媒体公开披露“iPhone4存在天线缺陷”时,乔布斯可并不买账,一度怒斥它们只会哗众取宠,“试图毁掉苹果这一伟大的公司”。然而,当一份非营利机构主办的杂志——《消费者报告》给iPhone 4打上“请勿购买”的标签后,他却说出了以下言论:“《消费者报告》的材料让我们感到震惊和沮丧,这使我们的处境变得难堪,我们之所以没有做更多的表态,是因为我们的了解还不够充分。 显然,乔布斯妥协了。 巧解“天线门” 苹果在6月24日发布iPhone 4之后,很快就接到了不少消费者关于天线的投诉,一些媒体还发出连篇累牍的报道,声称乔布斯在去年就知道iPhone 4存在“天线”上的缺陷。可一向孤傲的乔布斯并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只是简单地回应道:大多数手机在被用“某些方式”握紧时都会出现信号接收的问题。他还坚称,iPhone4的问题被一个小小的软件差错扩大化了,实际信号接收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差。 如果《消费者报告》不介入,或许苹果“天线门”就会这么不了了之。但7月12日,这份杂志先是在报告中将iPhone4列为最佳智能手机,因为其评分结果显示iPhone 4拿到了高分。在满分为100分的测评中,iPhone 4的综合得分为76,名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iPhone 3Gs和HTC的Evo4G。 与此同时,由于用户反映iPhone4接受信号问题的出现,《消费者报告》又对与苹果使用相同网络的几款手机进行了测试,只有iPhone 4存在信号接收的缺陷。于是,杂志对苹果有关信号接收问题是由错误软件造成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网络并非是iPhone 4信号接收问题的真正原因,而是硬件缺陷导致用户以某种特定方式握住iPhone 4时会导致信号接收强度受损。最终,《消费者报告》表示“不推荐用户购买苹果的iPhone4”。 这番“假捧实摔”的报道效果如何?仅仅4天之后,乔布斯召开了罕见的90分钟新闻发布会。他先是拉上垫背的,声称多数竞争对手的手机也存在同样问题,又指责媒体夸大了天线缺陷的严重性。他强调苹果也对iPhone4做过大规模的测试,“苹果投资了1亿美元来兴建一个艺术级的实验室,专门用来设计和检测天线,其内部有17个不同的部门来检测产品表现。这笔资金比《消费者报告》的研究中心2009年预算的3倍还多。” 尽管如此,乔布斯却不敢公然对抗《消费者报告》的结果,反而表示——“《消费者报告》本周的文章让我们感到震惊、沮丧和难堪。”他又补充说,这份杂志称“保护套可以解决信号问题”,并建议苹果向所有消费者免费派发,“好吧,我们就为所有人免费提供一个。” 从未做过广告 《消费者报告》的测评结果为何能触动乔布斯这位大腕的“神经”? 据了解,《消费者报告》由美国消费者联盟(Consumers Union)主办出版。作为一个独立的非盈利组织,美国消费者联盟以向消费者提供涵盖产品、服务、个人理财、健康和营养等领域的中立信息为宗旨。从成立至今,这份杂志从未登过广告,也不看任何企业的脸色行事,只把对消费品的评估报告的信誉放在第一位。 目前,《消费者报告》杂志拥有390万订户,网站拥有330万付费用户,2004年以来已经增长了33%。而《华尔街日报》网站收费内容的订阅人数仅是它的1/3。更令人惊叹的是,虽然某些公司的产品一旦被《消费者报告》批评,就会立马控告该杂志犯有诽谤罪,但是它从未输过或私下了结过任何一桩官司。 《消费者报告》的国家测试与研究中心位于美国纽约州的杨克斯市,建造目的为“科学地折磨市面上可以买到的所有商品,并且根据表现给它们打分”。20年前,杂志的主要评测目标是跑步机。他们专门建造了一台机器,取名为约翰尼·沃克,意为“走路的约翰尼”。这个特殊的约翰尼是一个金属圆筒,形似大鼓,里面塞满了粗制生胶球。检测时,约翰尼就在跑步机的传送带上旋转,模仿一个77公斤的人在上面跑步时对传送带的冲击。一些跑步机在约翰尼连续几个小时坚持不懈的“跑步”之后,起火了。测试的结果被长篇累牍地发表在《消费者报告》上,为跑步机的制造商得到了罕见的最糟糕的评分。 过去6个月里,这本已经有74年历史的杂志挑战了几个世界上最受消费者信赖的品牌。4月,杂志对丰田雷克萨斯2010年的GX460 SUV进行了测试,并给这款车型打上了“请勿购买:有安全隐患”的标签。测试结果出来后,丰田公司召回了这款车型,并升级了SUV的软件系统,杂志重新对这款GX 460进行了测试,并把“请勿购买”从该车型的评级中去除。 影响消费文化 美国消费者联盟成立于1936年的大萧条时期,创立的初衷是想让美国的企业停止天花乱坠的产品宣传方式。有意思的是,由于当时创办杂志的资金少得可怜,他们只能拿最便宜的商品做检测,例如早餐的燕麦片和泡腾片。当时,消费者联盟也并不受舆论“待见”。《读者文摘》给它打上了“危险的异端分子”的标签,称创立者们一心想挑战大企业的诚信,“如果他们不是想毁灭经济体系,至少也想给它抹黑。” 即便如此,杂志的订阅量却在稳步增长,它的内容也开始影响美国的消费者文化。1950年代早期,《消费者报告》制造了一台吸烟机,可以把吸烟者吸入物的剩余吸进一个烧瓶里。1953年,杂志报告说,吸烟者抽带过滤嘴的香烟所吸入的尼古丁量和抽无过滤嘴的香烟所吸入的尼古丁量是大致一样的。1964年,美国卫生局局长的顾问委员会在一份里程碑式的警告吸烟危害的报告中援引了《消费者报告》的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报告》开始紧跟市场上的新品,并把测试结果公布在网站上。过去7年,《消费者报告》网站的注册人数增加了3倍。但盈利的背后也隐藏着问题,例如消费者联盟决定和其他网站合作,提供他们评级过的产品的链接,以方便其他网站的顾客购买,消费者的用户体验也被放在了专业评测结果的旁边。这让一些人一度担心会降低杂志评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不过《消费者报告》却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评论:中国式《消费者报告》何时问世 买个产品做一番“科学折磨”,这种乍听起来童心未泯的点子,随着数十年来对“客观、科学”的坚持,形成了美国《消费者报告》的“金字招牌”。反观国内的消费市场,似乎还未有一家中立的测评机构能形成“气候”。 在如此局面之下,一批民间“职业打假人”应运而生。可是,作为社会上的单个消费者,如果只是靠自己摇旗呐喊,即便有人响应,也很难引公司的重视。某职业打假人感叹:“一些跨国大企业往往都很‘牛’,他们具有强大的公关力量。”而另一方面,这些打假专业户的“职业素质”也参差不齐,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若干年前“打假英雄”王海的惨淡收场就是一个例证。 近几年随着网络的兴起,国内各种五花八门的产品测评网站、产品测评报告不断冒出。由于缺乏一个中立的机构在背后支撑,这些报告始终无法摆脱“广告”与“公关”的阴影,消费者对其抱“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心态,影响非常有限,可信度更是令人存疑。令人欣慰的是,最近,网民互动点评的网站对各种产品、商家的即时评论红火了起来,正悄然透露出“消费者报告”的雏形。尽管这些网站未来还要在商业的道路上磕磕碰碰,但“公信力就是生命力”这一原则却得到普遍认同。或许,中国式的“消费者报告”将在其中萌芽生长。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