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把双刃剑,信息社会中,信息的传播变得十分迅速,公众在享受信息网络便利的同时,也正在遭受信息泄露所带来的困扰,无处不在的网络正让个人隐私无处遁形,随之而来的骚扰电话和垃圾短信让人不胜其扰,核心信息泄露产生的损失让人触目惊心。非但如此,个人隐私已经成为不少商家掘金互联网的新领域,有组织、成系统的个人信息采集、整合渐成气候。尽快对公民隐私设置专门法规,规范控制个人信息被用于商业目的行为已迫在眉睫。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逐渐与网络紧密相关,网络上各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信息泄露不可避免:访问过的网页会留下痕迹;社交网站上的个人信息会被专门机构收集;来往的电子邮件信息,各种账号、密码有可能泄露或被黑客盗取;网购留下的详细个人地址和电话可能被交易平台利用…… 网络之下,个人信息泄露触目惊心。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填写各种表格或留下各种信息,诸如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住所、联系方式及婚姻状况等。涉及衣食住行的银行、保险、民航、医院、汽车零售、房屋中介等掌握大量客户资料,这些个人核心信息一旦泄露,其所造成的损失可想而知。 据专家介绍,当前个人信息的泄露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首先是人为泄露的隐私;其次就是木马病毒和黑客通过入侵用户的电脑后窃取的个人隐私;另外一种则由网站和软件服务提供商泄漏,他们对用户信息提交的信息使用不善,没有给用户提供充分的知情权,可能会导致用户重要信息的泄露。 除此之外,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公开信息也越发成为隐私泄露的重要来源。例如,通过系统搜集整理社交网站上公开的信息,同样可以对用户的个人倾向做出判断,并产生商业价值。德国《莱茵邮报》曾估算说,仅社交网站上个人信息的市场价值就高达2000亿美元。 网络时代个人隐私泄露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网络自身的特性是引发网络隐私侵权的重要因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新宝认为,网络隐私的载体是具有虚拟性质的网络,其不可触摸性导致了私人空间、私人信息极其容易受到侵犯。另外,网络高度开放性、流动性和交互性的特性决定了个人信息一旦在网络上传播,其速度之快、范围之广以及任何人攫取之便捷将无法控制,使得侵权变得十分容易,而法律救济变得相当困难。 信息搜集愈演愈烈的背后,依然是巨大的利益在作祟。在利益的驱使下,个人信息的收集、整理、贩卖逐渐形成一个链条。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用户的隐私将是核心竞争力,及时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动向,提高营销精准定位至关重要。作为这个灰色链条的最后一环,商家对客户信息的渴望让个人信息的价值凸显,并成为个人信息交易愈演愈烈的源头。 技术的发展更为信息的系统收集提供了可能。如今,通过追踪用户的网络行为,进而分层次投放不同形式广告的技术渐成主流,借助个人信息掘金互联网渐成规模。据报道,监测互联网用户的工具会实时扫描人们的在线操作,然后立即对其所在地、收入、购物兴趣,甚至健康状况等信息进行评估。一些工具甚至可以在用户试图删除它们时悄悄地自我复制。 在信息社会中,我国公众对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欠缺为信息交易提供了温床。很多人不仅不重视自己的个人信息安全,在填写个人资料时缺乏谨慎的态度,更有一些人拿别人的资料做人情,将自己公司雇员的个人信息透露给银行、房地产公司等机构。同时,网络安全意识不高也是。据CNNIC数据显示,74.2%的网民不更换或者很少更换密码,依照使用地点更换密码的用户只有4.8%,每月更换以及每周更换的比例更低,分别为5.2%和1.9%。 除此之外,法律、制度和监管的滞后也是造成隐私泄露猖獗的重要原因。 新技术催生新社会问题,法律制度的滞后不可避免。目前,我国对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尚处于空白中,缺乏必要的维护公民隐私权的规范和惩处机制,这也让相关企业对于隐私开放度的把握也无从参考。对于我国而言,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界定隐私范围,形成专门的网络隐私立法规范迫在眉睫。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