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是青年期刊杂志的黄金时代,发行量超过100万份的期刊杂志就有好几家。1988年11月创刊的《深圳青年》虽然不是诞生于青年期刊的鼎盛时期,但也抓住了黄金时代的尾巴,可谓生逢盛世。诞生之初,《深圳青年》一边借助深圳特区的小环境,一边延揽当时纷纷孔雀东南飞的人才优势,无论是版式设计还是独特的风格、高尚的品位、超前的理念均赢得了全国的读者,一下子冲进了同类期刊的前三名。 理想主义的气质和特区先进的思想理念成了《深圳青年》行销全国的招牌和特色,刊头一句极富感召力的话——“这里的微笑比较持久,这里的握手比较有力”,更像一个无声而有力的广告,诱使一批批心怀梦想的年轻人背起行囊,激情满怀来到这片热土,加盟到深圳创业者的队伍中。《深圳青年》强调“这里看重人的尊严、智慧与爱的力量”,在这个新颖的办刊思路指引下,刊物传递出的不仅是一种新信息、新理念、新知识,更展示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一片年轻人凭自己的双手打造的新天地。 “应该说,上世纪90年代是深圳期刊和内刊开始走向辉煌的时候。”深圳市出版业协会秘书长舒欣说,《深圳青年》的发行量在最高时达40万份,发行范围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是深圳期刊和企业内刊的发轫期。面向全国的《深圳青年》,因其突出理想主义气质而吸引了许多年轻人。他们用信念、人格、智慧、热情悉心浇灌着期刊界的这朵奇葩。他们提倡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与新的人格,又宣扬人的尊严、智慧和爱的力量。他们注重的是灿烂、振奋与永恒。种种努力让《深圳青年》印刻上了“开风气之先、理念超前、惊世骇俗”的名号。 而《深圳青年》在创办22年来,主动实现品牌经营,成功主办承办过数十次具有全国影响的社会活动。最著名的无疑是震动海内外的1993年深圳(中国)优秀文稿竞价活动。翻开1993年7月号《深圳青年》,卷首语《为文人造个海》至今读来犹让人心潮激荡。其实这个史无前例轰动海内外的活动,最初只不过来自一个记者的提议,当时的社长拍板定音后,《深圳青年》以杂志社名义向团市委、市新闻出版局和市委宣传部写了一份报告,时任深圳市委副书记的林祖基批示“这也是一项改革”。超前的观念和举措再一次证明了《深圳青年》的影响力,也证明了深圳当时绝对是全国新思想诞生的最优质土壤。 结果这次由《深圳青年》主办的文稿拍卖会奇迹不断:《深圳传奇》以80万元的“天价”成交,刘晓庆只《从电影明星到亿万富姐》一个标题就卖了108万元;霍达的一部上下集电视剧本,开价100万;张抗抗一篇2000字的散文,卖了1.6万,创下千字8000元的纪录……这些数字,在今天都算天价。可见当年“文稿拍卖”之超前。理念超前,行动超前,价值超前,不仅是文稿拍卖活动的写照,也是《深圳青年》气质的勾描。这个活动不仅成为当年中国的十大文化现象之一,在2008年底被有关部门列入了“改革开放30年深圳10件大事”候选事项,可谓影响深远。此后《深圳青年》还举办了“带一个孩子出山来”的行动,在全国100多万读者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机遇之旅”和“生存大挑战”活动也引来社会的广泛关注,为青年提供了求职就业机遇。 《深圳青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全国青年报刊“好新闻、好作品、好活动、好论文”等40多项大奖,被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优秀期刊,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百种重点期刊奖,是深圳唯一入选“百强”期刊的刊物,是深圳的一个招牌,更是一面飘扬的旗帜。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