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近代报纸创办人汪康年:最早采用“号外”形式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日期: 2010年8月22日 09:23 

  汪康年(1860~1911)字梁卿,浙江钱塘人,近代报人,《时务报》、《时务日报》、《京报》、《刍言报》等近代报纸创办人。

  汪康年一辈子办了多家报馆,却没有一家能够善终。

  先是《时务报》,这份鼓吹维新变法的民办报纸一创刊,便以其犀利的思想和虎虎生气赢得人心,“草野为之韵动”。后光绪降诏,将其改为官报,并命康有为前往督办,汪康年“不甘被制”,只得抽身而出。

  他在上海主编《中外日报》,发江苏新兵捉赌枪毙平民及南京军警之腐败的文章,激怒两江总督端方等人。之后官府想与报馆约法三章:一、承认先前所登论说实系错误;二、此后报中不得有讥评南北洋之论说;三、报中记事如有损及南北洋之处,须先将稿交彼阅看。汪康年严词拒之:“此腕可断,此稿不能照缮也”。

  1907年3月28日,汪康年在京创办《京报》。这份新报纸,很快便报道了在北京轰动一时的“杨翠喜案”,得罪权贵,报馆仅存在了5个月,又被封禁。

  汪康年所处的年代,是中国近代报业的萌芽时期,19世纪末的中国,有近百家报刊,50余家属教会所办,20余家属外国商人所办,中国民办报刊不到10家,其中数家还有洋人入股,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纸,寥寥无几。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上海报刊错误报道战事,称清军获胜,消息传来,更刺激了汪康年办中国人自己的报纸的决心。

  他追求的是报人的独立,所创办的多份报刊,都没有官方的拨款,一直坚持“商款商办、民间办报”的方针,办报经费都来自私人捐款。1901年,英敛之为即将开办的《大公报》寻主笔,汪康年有意加盟,但最终因《大公报》有洋股而放弃。

  由于新闻自由的有限和办报资金的匮乏,他终生都与政府大员保持密切联系。但是,他的报纸一直奉行独立的原则。

  汪康年是张之洞的旧下属,《时务报》的创办得到张之洞的私人资助,发行也得到张的支持。张之洞力图控制这份报纸,将其言论限制在洋务派所许可的范围内,汪康年便采用各种技巧,摆脱张之洞对报纸言论的控制。

  他为中国报业开创了许多新的职业守则,包括“注重时效”,“来报专电”,他也是中国最早采用“号外”形式的报人。

  他亦被称为“报纸版式改革第一人”。同时期的许多报刊,都采用书本式,油光纸单面印,读来费劲耗时。汪康年首创了“版面分刊,新闻分类”的编辑方法,被新闻学者评论为“中国报纸版式现代化的最早雏形”。

  但在时人眼中,他最典型的形象,是一个职业的批评家,目光犀利,公正不阿,从权贵到民间人士,一律抨击不误;具有独立见解,从不人云亦云……

  但在彼时的中国,这显然是个与时局格格不入的职业,汪康年屡败屡战,却又屡战屡败。有后世史家评论道:汪先生的一生,是中国百年言论史的一个缩影……先生仿佛是为报而生,又殉报而亡……

  这是汪康年一生最好的注脚。1910年11月2日,他在北京出版了生平所办的最后一份报纸《刍言报》,5天一期,每月6期,以评论及记载旧闻供人研究为主,不以登载新闻为志。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份真正属于汪康年自己的报纸,从出版第一期到最后一期停刊,在所出版的82期中,每期8页的稿件,几乎全由汪康年一人撰写、编辑和校对。

  此时,汪康年已51岁,卧病多年,亲戚朋友均劝他,“何必自苦到如此地步?”他笑曰:“吾即以是为疗疾之药耳。”很快,他患上严重的肺痨,“咳喘不已,悲呛而逝”,《刍言报》也随之停刊。

  这个报人短暂的51年生命里,有整整26个年头,是在报馆中度过的。在他死后,其弟在为他撰写的传记中这样写道:“……百年后人若知先生所值之时事如何,所处之环境如何,则于先生何以有此怀抱,何以发此言论,可洞如观火矣。”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