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记者》供稿 在几代美国人的眼中,《时代》周刊(Time)及《新闻周刊》(Newsweek)周一摆上报摊的那一刻,也就为他们定下了本周国家新闻议题的基调。互联网诞生前,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开播前,新闻类周刊上的封面新闻等于头等大事。 不过,那个时代似乎行将终结。2010年5月5日,美国传媒业传出“重磅”新闻:老牌新闻集团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由于旗下《新闻周刊》连年亏损,决定出售这份已逾77年历史的美国传媒业旗舰刊物。新闻类周刊面临失去立足之地的危机。 1933年2月创刊的《新闻周刊》,在发展过程中成为内容广泛的综合新闻类杂志。1961年,该杂志由华盛顿邮报公司收购,逐渐改造成美国新闻周刊舰队中的巨无霸。 《新闻周刊》前主编科什内尔(Edward Kosner)回忆当年威风时说:“《新闻周刊》与《时代》周刊的封面是全国新闻界的风向标。它们帮助设置议程,帮助博得名声。” 而网络新闻的崛起对传统纸质媒体构成了严重威胁。在一线新闻类日报不断“瘦身”的同时,以深度新闻为特点的新闻类周刊也步履维艰。纸媒的受众群体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移情别恋”,转向新媒体。 “在某种程度上,大众杂志的时代结束了。”美国西北大学新闻学院的杂志新闻学专业主任惠特克(Charles Whitaker)认为,很长时期以来,新闻类周刊一直试图向全民提供全方位新闻(be all things to all people)。而在当下大众所生活的高度细分、政治多元、媒体分层的环境中,这种模式显然不再起作用。① 互联网时代,即时性使新闻很容易被追随,人人都可以分享的理念正在向现实演变。在美国人眼中,如今多数新闻题材都得到了充分挖掘报道。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类周刊俨然成了陈旧的每周新闻摘要。 此外,美国皮尤调查中心的数据显示,40%的网友认为新闻网站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个性化新闻。而博客、微博、社交网站(如Facebook)这些新兴媒体形态最近两年在美国方兴未艾,新闻类周刊的“议程设置”与“社会守望”功能在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中已显得不合时宜。 《新闻周刊》2009年运营亏损达到2810万美元,比2008年的1540万美元亏损还高82.5%。而2009年收入下降27.2%,从2008年的2.274亿美元跌至1.655亿美元,原因在于当年广告和订阅收入都大为减少。 从发行量上看,《新闻周刊》2009年为197万份,而在2000年这个数字高达314万份;在所有的新闻类周刊杂志中位居第二,仅次于《时代》周刊。《时代》周刊发行量从2000年的407万份跌至2009年的333万份。 事实上,《新闻周刊》已经意识到生存危机。2009年5月,它开始大举改版。改版后的“处女秀”以一篇对美国总统奥巴马的独家采访为特写,版式设计与之前有了很大不同。该杂志现任主编米彻姆(Jon Meachem)表示,重新思考定位后的《新闻周刊》将着重关注“原创报道、激发争议的内容(但绝不偏倚某方)和独特声音”,而不仅仅是提供“普通的新闻”。但是,改版重塑的效果并未体现出来。华盛顿邮报公司说,《新闻周刊》近年来几度裁员、改版、整合缩编,效果不佳,亏损依旧,公司对它已“无力回天”。 纽约传媒投资者席尔瓦表示,《新闻周刊》去年的改版“注定要失败,因为根本就没必要——没有读者需求”。“人们现在有了实时新闻,很难再去接受《新闻周刊》了。” 不过,该公司主席格雷厄姆(Donald E.Graham)在抛售《新闻周刊》当天的声明中说:“《新闻周刊》依然拥有活力,依然重要,在如今的大环境下,它应当有个好归属。” 《时代》周刊的改版更早,始于2007年。出刊日期由星期一改为星期五,并增加了更多分析内容。“我们坚持发表观点新闻。”《时代》周刊执行主编斯坦格尔(Richard Stengel)说。②尽管该杂志公开声明“状态良好且保持盈利”,但该刊近年来发行量也在走下坡路,这是不争的事实。 另一份旗舰新闻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长期排在《时代》周刊、《新闻周刊》之后,发行量从1997年的180万份降到2009年的130万份。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形势,《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无奈地选择了降低发行频率,2008年年中改为双周刊,到年底又“蜕变”成为一份月刊。 改版后,《新闻周刊》更像是英国《经济学人》的翻版。创刊于1843年的《经济学人》同样是综合新闻类周刊,以独立和全球化的视角著称,其中80%的发行量来自英国之外。 《经济学人》追求的是“分析性与辩论性”。前主编艾默特(Bill Emmott)说,他尊重美国传媒业对信息与一手资料的重视,但不希望他的记者们不断用“谁谁说”来打断自己对于事物的探讨与看法。因为只有这种意见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分析与事实基础之上的。他们像支持自由贸易一样支持自由思考。③ 《新闻周刊》也要做“意见领袖”。《大西洋月刊》编辑汤普森(Derek Thompson)认为,改版后的《新闻周刊》在“腹部”的观点栏目部分明显“膨胀”,这一点是明智的。“博客大行其道,是因为他们用精悍直白的语言把内心的思想‘发酵’到讯息中,而不像固守套路的新闻杂志,要平衡左派和右派的意见。” 然而,惠特克却持怀疑态度:“我认为,在这个惊人分化的政治环境中,《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的转型并不足以用一个独特的声音来抓住任何人的幻想。”④ 而且,从解释社会学角度而言,观点新闻不太受欢迎。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塔奇曼(Gaye Tuchman)认为,新闻像知识一样,为定义和构建社会现实提供了一种框架。作为意识形态的新闻阻碍了那种言论自由和公众统治的理性主义模式的实现,因为它阻碍了对当下社会真相的探寻,阻塞了人们接近真理的道路。⑤ 虽然《时代》周刊和《新闻周刊》的改版都向《经济学人》看齐,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而《经济学人》的广告收入却不断增加,发行量在过去7年里翻了一番。 《经济学人》何以在逆势中成功?《新闻周刊》的首席执行官阿舍姆(Tom Ascheim)认为,作为一份非美国杂志,《经济学人》以全球视角立足,吸引全球有很高抱负的读者,这正是广告客户不计代价也要接触到的群体。他还分析,《经济学人》事实上通过发行杂志赚钱。由于过去25年间全球经济一直高涨,美国杂志业的传统模式就是降低订价来扩大发行量,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广告客户获得更多广告营收。但《经济学人》从不采取此种策略,它的订价一直很高。 《名利场》杂志作者普雷斯曼(Matt Pressman)对《经济学人》的评价另辟蹊径,称《经济学人》“更像是来自异域的咖啡,而《新闻周刊》和《时代》周刊就像是星巴克,数百万美国人天天啜饮,却从不以此感到荣耀”。⑥ 按照美国《纽约时报》的说法,或许,《经济学人》的成功只是数字化时代的“异数”。《纽约时报》5月6日在头版发表《〈新闻周刊〉走上拍卖台,一个时代衰落》一文分析道,美国时事政治类杂志衰落应在意料中,是时代发展、读者欣赏口味变化和现代媒体竞争的必然结果。⑦ 目前,《新闻周刊》的命运还不明朗,它的发展趋势令传媒业关注。的确,新闻类周刊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但今天,大家都知道发生了什么。新闻类周刊还需要一个再造的过程。 注释: ①②④⑦Stephanie Clifford:As Newsweek goes on block,An Era fades.The New York Times,May6,2010,A1&A4 ③许知远 覃里雯 黄继新著:《思想的历险:与意见领袖对话》,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年版 ⑤【美】盖伊·塔奇曼(Gaye Tuchman)著,麻争旗 刘笑盈 徐扬译:《做新闻》,华夏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页 ⑥Matt Pressman :Why Time and Newsweek Will Never Be The Economist, http://www.vanityfair.com/online/daily/2009/04/when-will-magazines-stop-trying-to-copy-the-economist.html (作者单位:南方都市报)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