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微支付模式”纸媒盈利模式重构的对比分析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发布日期: 2010年4月23日 11:40 

 2009年11月26日,时代、康泰纳仕、Meredith、Hearst 这4家全球最有名的杂志出版商坐在一起,准备筹建一个新的公司,像苹果公司在iTunes上卖音乐那样来售卖自己的电子杂志。



  但是,互联网的繁盛造成了读者的大量流失,也彻底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为了挽回颓势,更准确地说,是为了继续生存,这四家公司准备结盟上网,希望以此来摆脱困境。

  那么,他们的做法能不能成为传统纸媒重构盈利模式的范本呢?





  从国内纸媒的盈利模式来看,一般主要是靠广告盈利加上少量的发行收入构成。这部分少量的发行收入,并不足以对冲相应的内容生产及供应的成本。所以,我们可以大致认为,国内的纸媒并不是直接靠对内容收费实现盈利的。而当阅读纸质载体的读者日渐稀少后,这种原有的盈利模式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所以,纸媒的盈利模式重构,就成为了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紧迫性话题。



  艾萨克森正是看中了苹果的“微支付模式”这种简单便捷的小额支付方式,认为也可以通过对每篇文章、每条新闻收费5美分、全天内容10美分或每月2美元的方式,通过“长尾效应”的累积,积少成多,直接从“内容生产”上获得足够支撑纸媒持续运营的盈利空间,从而摒弃“免费提供内容,通过广告盈利”的做法,重构纸媒的盈利模式。

  但是,“微支付模式”真的适用于传统纸媒吗?真的能为Web2.0时代的纸媒找到新的生存发展之路吗?

  尽管艾萨克森是曾经的纸媒运作的权威,但在Web2.0时代,旧的权威并不能沿袭,新的权威只能在实践中产生。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得出我们自己的结论。

  歌曲和新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容产品。

  歌曲是一种可以预先试听并且重复消费的内容产品,而新闻一般是即时产品,既不可能预先试听,更不可能重复阅读(不排除极少数的例外)。也就是说,花99美分下载一首歌曲,可以多次享用,在价格上也就感觉更加便宜。但新闻则做不到这一点。从而,一首歌曲可以卖很多年、很多次,但新闻一般只能卖一次。

  消费者对音乐的选择也比较方便,可以通过歌名、歌手乐队的名称、流派风格分类等进行较有针对性的选择。选择的难度不大,需要花费的时间也不会很多。

  但选择新闻的难度就大多了。首先,每天新闻的出产量就远远超过音乐的生产量。其次,新闻除了通过标题来进行选择,其他方式都不是很经济。在免费的模式下,受众最大的成本无非是多点几下鼠标,以决定是否要看某一篇文章。但一旦要收费,即便是小额的收费,受众对自己的点击也会慎重起来,以免支付不必要的费用(这是建立在小额收费方式已经建立的基础上的)。一旦慎重选择,顾客就会发现其实很难选择,因为新闻太多了,根本无从选择。这样,最终必然导致受众减少选择,甚或不再选择。这样,就无法形成规模足够庞大的“长尾效益”,也就不能有足够的盈利空间来支撑整个小额支付模式的持续运营。
支付模式的变更会对顾客心理造成影响。





  免费替代品的存在,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在我们推崇“iPod+iTunes”模式的时候,应该看到,实际上,美国付费音乐下载的市场正在下滑。美国的一份市场调查报告显示,iTunes网站2006年营收足足下滑了65%,而平均交易次数也下滑了17%。相比之下,免费音乐模式的涌现却势不可挡,其中最为有名的莫过于SpiralFrog和Ruckus。这两个网站的成功就是通过免费下载加吸纳广告达成的(与纸媒如出一辙)。

  事实上,苹果公司的CEO乔布斯本人就表现出对这种模式的不满。2007年2月他号召各大唱片公司放弃DRM(唱片公司用于保护版权的一种设定)时,说:“在2006年,带有DRM系统的正版歌曲在全球卖了不到20亿首,而通过完全没有保护措施的CD,唱片公司自己就卖出了200亿首可随意被复制的歌曲。”更令人惊讶的是,乔布斯估计每部iPod上播放的歌曲平均只有3%是从iTunes商店购买的带有DRM系统的正版歌曲。

  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将会发现,所谓“iPod+iTunes”模式的成功,仅仅是针对“苹果”而言的。

  如果没有歌曲,iPod就是一个空壳,形同废物。不管iTunes本身是否盈利,苹果在出售iPod上的丰厚利润都足以弥补。但对拥有歌曲版权的各大唱片公司(内容产品生产商)来说,情况就大不同了。靠分成所得的一点收入,远远比不上此前通过售卖唱片、磁带、CD等传统方式带来的丰厚利润。

  最具说明力的则是,国内很多直接模仿“苹果模式”的付费音乐网站都没有取得预期中的成功。这除了说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之外,也说明了这种模式并不能很好地应对Web2.0时代免费趋势的冲击力量。

  再回到纸媒的盈利模式重构的话题。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艾萨克森提出以及四大出版公司准备采用的“微支付模式”并不适用于纸媒的盈利模式重构,尤其是不适用于国内的纸媒盈利模式重构。当这个极其重要的“阅读人数拐点”出现的时候,我们应该做出和艾萨克森截然相反的判断,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更坚决地贯彻“免费策略”,而把对盈利模式的重构放到增加自身内容的注意力黏性上来。

  在Web2.0时代,创造有价值的内容只是内容产业得以存在的基本前提,而不是收费的前提。只有创造出不可替代的内容并且有足够强大防范复制能力且防范成本相对低廉,才有可能直接对内容进行收费。如果你不能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即使是免费给人看,受众也不会浪费自己更趋稀缺的宝贵时间来消费你的无价值内容。所以,有价值的内容并不能保证可以收到费,而只是有可能吸引受众来免费消费。

  纸媒不应该也没必要放弃广告来寻求盈利模式的突破。一方面,广告的总量一直处于增长之中。只要世界范围内商品的极度富足的大前提没有改变,广告需求将永远存在。另一方面,虽然新的广告表现形式层出不穷,但平面展示型广告的生命力远还没有到结束的时候,诸多行为心理学和注意力机制方面的实验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然,平面展示型广告也需要有相应的创新突破。

  总之,“微支付模式”并不是拯救纸媒的灵丹妙药,纸媒重构盈利模式必须建立在免费提供有价值的内容的基础上,然后利用这些免费内容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寄希望于巧妙地分流读者的部分注意力到广告上来实现盈利。至于如何进行广告的创新则是另一个话题的内容了。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