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公关公司替企业和名人维护微博 水军发帖涨价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 2010年12月15日 08:40 

    摘要:随着360与腾讯的战争,网络水军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有消息表示目前由于工作量的暴增,发帖的价格已经从五毛涨到了七毛,因此一位业内人士笑称“五毛”已成传说。

 

    随着360与腾讯的战争,网络水军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有消息表示目前由于工作量的暴增,发帖的价格已经从五毛涨到了七毛,因此一位业内人士笑称“五毛”已成传说。

  “3Q大战”的炮弹把一直潜伏的“网络水军”彻底轰出了水面,双方都指责对方拥有“十万水军”。不仅如此,与此前“水军”重点出击论坛和博客等传统互联网领域不同,“3Q大战”曝出的最大新看点是,“水军”将微博作为新的阵地。摆在大家面前的问题是:“水军”的力量到底如何?

  产业链:粉丝、知名ID、假冒名人

  故事要从一段公案说起。今年9月,一则“今天开车走在公园附近,突然感慨起来,周鸿祎还是挺牛的……”的微博广为传播。有人截屏后进行比较,发现同时发出这个感慨的多达数十人,其中还有一位“加V”的博主“邵英”。

  正是这次“感慨”引发了360公司发动了“十万水军”的说法。很快,360方面发布声明称,该内容最早是由知名网友“邵英”所发,但被一批同时注册的ID别有用心地发出,随后遭遇恶意截图。其后,又有消息称“邵英”在微博上否认了这一说法,称系某数字公司利用其微博ID进行公关炒作,并称对此行为表示愤慨,要求该公司道歉。不过对于微博ID为何被会利用,“邵英”未做解释。

  这就是圈里人津津乐道的“公园门”事件。对公关行业来说,知名微博ID作用显而易见。“知名ID成了稀缺资源,倒卖有众多粉丝的ID号码已经成了一项业务。”一位行业人士介绍,注意力资源注定是有限的,为了成为“知名ID”,冲击“粉丝”数量本身已经成了一项业务,“僵尸粉”和“粉丝”买卖等产业链早就形成。

  今年初,一些网上商户出现买卖“微博粉丝”的行为。例如,有人明码标价称“500元换5万‘粉丝’+100转帖”。随后又出现“知名ID”打包买卖,拥有数万“粉丝”的ID要价几百元到数千元。

  如此一来,名人微博更是抢手。最近新诞生的一项业务是,借微博平台方审核不严的漏洞,冒充尚未开通微博的名人开微博,从而吸引大量“粉丝”和转帖。

  “目前我们已经查处了很多假冒名人开通的微博。”内部人士表示,最近新浪微博正在重新核实其“加V”微博主人,要与博主本人联系审核,以防止冒名顶替的现象。有消息称,12月1日的新浪微博宕机极有可能是遭遇“水军”突袭。

  公关公司:替企业和名人维护微博

  最初由个体户推动的“水军”服务已经进入了公关公司的视野,但不像外界传的那么玄。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公关公司只是把微博维护当作日常公关业务之外的一项增值服务,具体包括替博主策划日常发布内容和发布时间等等,费用大约是每月数万元。

  “这和博客刚兴起时知名博主往往由团队策划的情况类似。”一位公关业人士介绍说,不久前其公司帮助某企业负责人策划了一次微博访谈,历时一个小时,“粉丝”数量增加了数万,一共提了数百个问题,各方都很满意。

  “本来就是个形式,谁会追究真假?”该人士笑称,自从“僵尸粉”和“粉丝”买卖之类的消息曝光之后,较真的人多半不会来微博上玩儿了。

  有公关业人士介绍说,“水军”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奇和庞大。和传统的公关业务比起来,由于“水军”的门槛过低,竞争过于激烈,早就是一片“红海”。“政府公关、媒体公关、网络公关,看看这些业务的排列顺序就高下立判了。”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如果没有其他媒体的配合,‘水军’也就是自娱自乐而已。”业内人士表示,“水军”只是个噱头,造声势还行,最终影响力还是要落实到媒体报道上。

  据介绍,目前确实有一些成型的运作模式。最简单的模式是:操盘者先借“水军”把一件事情炒得好像全社会都在讨论,然后借助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提升影响力,再借事件或“红人”赚一笔快钱。

  “是个人都知道谩骂和灌水没用。”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经过几次事件的洗礼,网民早就知道如何分辨受操控的帖子了。“骂人是骂不出真理的,理性分析和逻辑推理的帖子依旧占据上风。”

  业内人士:炒作“水军”是阴谋?

  据了解,目前“网络水军”已经成了一个正当的职业名称,不仅出现在网友群体中,甚至在一些招聘网站的职位说明中,“水军”有了明确的岗位要求:熟悉论坛发帖规则并能合理利用,在论坛有个人影响力,与版主有友好关系,保证稿件发布数量,在论坛里保持跟进。

  这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水军”的忧惧心理。不过,一些公关业人士认为,正规公关公司单独搞个“灌水”部门并不值得,更多地是采取业务外包的方式。“这块业务的利润太低,与其花费金钱和精力让水军‘盖楼’,还不如找几个好的业内人士写点好帖子发一下。”

  据介绍,近几年来屡屡出现的情况是,每当有重大网络事件出现时,总会有一群人跳出来宣称要为此事负责,背后的动机不外是“赚名气揽活儿”,最终往往是“自娱自乐的独角戏”。

  某公司负责人曾笑称,“贾君鹏事件”出来之后,他只花了几百元就搞了个“贾君鹏之父”的称号:先发篇博客添油加醋地讲述自己如何炮制了这一事件,然后找几个熟悉的记者采访自己,再让门户网站编辑转载。前后几天时间的花费不超过1000元。

  “方法很简单的,整个链条都是利益驱动的,用到点子上就能赚钱。”这事情最终给该负责人带来了不少生意,他表示,继他之后,不少人都出来宣称自己炮制了“贾君鹏事件”,估计操作方法都和他差不多。

  “微博本来就是个小圈子的东西。由于‘粉丝’与博主的互动是绝对自由的,‘粉丝’随时可以取消关注,因此最终微博传播的影响范围仅限于圈子内部。”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借媒体之口把“水军”对舆论的影响推到巅峰,甚至上升到“网络暴民”的高度,很可能是一场阴谋。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