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很多企业都开始启动了他的上市计划,其中中影集团也终于在韩三平的带领下欲在2011年启动上市计划。
如今很多企业都开始启动了他的上市计划,其中中影集团也终于在韩三平的带领下欲在2011年启动上市计划。 2004年开始,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下称“中影”)要上市的消息就传散开来,中间曾多次传出已经准备好上市的消息,延续至今,中影上市依然未果。 对于这家一直以来在开拓市场的同时,还要承担很多义务的国有影视行业龙头企业来说,很多圈内人士对中影上市“狼来了”的故事早已不感冒。 这次,也许“狼”真的要来了。1月4日,北京歌华有限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歌华有线”)发布公告,中影集团已获得中宣部、财政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批准进行整体重组改制。中影集团将发起设立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影股份”),注册资本为14亿元,法定代表人为韩三平。 韩三平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而在他临退休之际,将中影变成上市公司或许会是韩三平的谢幕之作。 据中影集团营销公司总经理兼新闻发言人蒋德富介绍,1月13日,在海南三亚举行的第11届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上,中影股份的领导班子也将会在三亚亮相,并宣布有关中影股份上市的相关重要事项。到本报截止发稿时,记者依然没有收到确认的消息。 影视“控局”人 说中影是中国影视企业中的龙头大哥,不会有人质疑。 中影集团现拥有14家全资子公司、34家控股和参股公司及1家直属事业单位,经营业务包括器材租赁、制片、洗印、进出口、发行、院线和卫星电视等,几乎覆盖了所有电影产业链。 韩三平上任中影董事长之后,中影开始大规模投资商业片,使之在影视制作方面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很多电影制作的小公司非常愿意跟在中影的屁股后面进行投资,因为中影投资的影片不敢说肯定会大赚,起码中影会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来加大盈利的几率。 星美集团副总裁袁鑫介绍,因为中影有着丰厚的资源,有着非同一般企业的“话语权”,所以在制作影片的时候,一般都是由中影“控局”。而中影的资源几乎在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在制作环节和洗印环节,中影也具有国内同行业最大优势。 在营销和发行阶段,中影有非常成熟的团队。国内只有两家公司有票房监控团队,一个是华夏,另一个就是中影。这两家公司在发行影片的同时,也会对电影的票房进行监控。因此,在这一块市场,能与中影相抗衡的只有华夏电影。对于自己的老对手华夏,中影却还参股其中。 在院线方面,中影通过参股的方式,组建了七条电影院线,签约加盟影院达400多家,票房占全国市场份额一半左右,其中星美集团和新影联都是中影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除了院线,电影卫星频道节目制作中心(CCTV-6)还是中影的成员单位,是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电影频道。 除此之外,中影和华夏是全国唯一拥有影片进口权的两家公司。中国电影技术研究所的高五峰介绍,之所以只让中影和华夏两家公司拥有影片进口权,是因为国家为了保护国内的电影产业不会受到国外,特别是美国大片的冲击。而正是由于中影这项重要的政治功能,使之有了别的公司无法企及的垄断资源。 正是这种垄断资源使得中影在发行自己影片的时候依然有着其他公司无法比拟的优势。一位圈内人士介绍,院线在为影片安排放映时间段的时候,会考虑是否是中影的片子,“因为中影手里有大片的发行权呢,如果不给中影几分薄面,等到有好的大片上映的时候,中影可能会在拷贝数量上进行限制。少给几个拷贝,就会少好多次的放映,院线会少赚很多钱。” 即便现在很多影院都是以观众的需要来安排影片,外加很多电影开始使用数字拷贝,中影在这方面的优势也在渐渐减弱,但美亚娱乐的副总邱洪涛介绍说,只要中影手中有大片的引进和发行权,中影在产业链上的影响力依然存在。 所以很多影片找投资方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中影,因为只有中影有能力来吸引更多的小的投资方。 “狼”何时来 早在2005年,中影集团就曾计划整合旗下优质资产赴港上市,最终由于国家决定限制外资进入内地媒体业和娱乐业,上市计划就此搁浅。 2007年9月,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在第十一届北京放映活动开幕论坛上,再度提及中影即将上市一事,并表示中影集团已经完成了上市的报批工作,甚至已经开始接触海外公司,以确定合作对象及上市方式。 2008年初,有消息称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原则性批准了中影集团在国内上市的申请。由此,中影在2008年上市似乎已成定局。 2009年1月,韩三平却表示上市暂未批准,据说时间会延长很多,但相关工作不停止,需完成一系列改制、资产评估等工作。 2010年5月,中影集团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其旗下的中影集团联合有限公司(下称中影联合)破产清算。有关中影上市的消息再次风生水起,并称中影会在10月进行挂牌,但最终的结局依旧是一句空话。 高五峰介绍说,中影作为国字号的国有企业,软件建设方面就已经落后于其他的民营公司,据他了解,当初中影准备上市时,财务软件就不符合要求。而这也仅仅是冰山一角,结构的不合理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清理资产远远不止中影联合一家。 更多的人则相信,盈利能力弱是阻隔中影上市的一块硕大的绊脚石。中影作为国字头的企业,在享受国家资源的同时,也需要承担很多发展中国民族电影的任务。虽然韩三平强调中国电影最重要的是市场,而不是获奖,但是他依然需要用他在商业片上获取的丰厚利润去培养那些还在成长期的年轻导演,去投资那些利润无法预期的文艺片和红色影片。而这都使得中影背负了沉重的民族使命和政治任务。 在2010年红透网络的 “老男孩”就是源自中影培养青年导演的计划与优酷一拍即合的产物。而中影和优酷在捧红年轻导演肖央的背后,却是肖央自掏腰包拿出60万来弥补拍摄的亏空,这无疑看出,培养青年导演是多么费钱的一件事情。 据圈内人士透露,为中影上市服务的中金公司在审核中影的财务状况时,发现中影虽然市值40个亿,但是年利润只有1000多万,结构也不合理,无法达到上市的要求。外加金融危机爆发,使得上市的外部条件也非常恶劣,所以中影上市依然没有定期。然而,对于中影的盈利,蒋德富给出的数字是在2009年中影获利过亿,而在2010年盈利为4个亿,是所有文化单位中最高的。 上市启动 行业人士称,中影已经准备很久了,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破了100个亿,文化创意产业也处在一个爆发时期,正可谓天时地利。 蒋德富称,中影股份已经于2010年12月9日完成了注册,其中中影占93%的股权,其余7家战略投资者各占1%。除了歌华有线,还有6家战略投资者,分别是湖南电广、江苏广电、国际电视总公司、长影集团、中国联通、央广传媒。 中影股份的营业范围基本覆盖中影的业务大部分,但是中影具有垄断优势的进口大片的引进并没有准备注入上市公司之中。蒋德富的解释是,这方面可能会有所松动。这句话也在高五峰和王长田那里得到了些许印证。高五峰认为政府可能会采取一些灵活的方式,使得进口大片的发行不再让中影和华夏独享。而王长田也准备在2011年电影发行方面有所作为,其理由就是相信国家政策方面会给予一些支持。 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说,这次入主中影股份公司很少有民营公司,几乎都是国字号企业,这对上市后的中影的治理结构起不到很好的作用,使得很多民营企业丧失了与中影一起发展的机会。而在2011年的上半年,王长田计划把光线变成一家上市公司。 新影联院线的高军认为,文化企业上市是大势所趋,与资本的衔接能够更好地促进这个产业更好地发展。但是,在高军眼里,冲在上市最前面未必是一件好事,“文化产业与资本结合,必须是建立在对等原则上,如果仅仅成为资金圈钱的工具,这显然并不能达到上市对文化产业帮助的目的。”在高军的计划中,三到五年之后,中国的电影市场达到250个亿,电影屏幕达到一万块,这个时机才是他理想中上市的最好时机。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