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工场是李开复的“根据地”,目前李开复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他希望将工场扩至上海深圳等一些地区。
创新工场是李开复的“根据地”,目前李开复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他希望将工场扩至上海深圳等一些地区。 “镜头可以拍到电脑屏幕吗?”李开复侧了侧身,以便让员工电脑屏幕上创新工场最新项目“点心”的Logo显露出来。 2010年12月22日,北京中关村第三极大厦18楼,在创新工场的办公楼里,李开复穿梭在员工格子间以配合《IT时代周刊》摄影师的拍照。而员工们对于老板的到来并没有特别反应,只是抬头看一眼或微笑示意,就像一位普通同事路过。“来,我在这里拍一张,帮你出一次名”,站到一位同事的办公桌前,李开复不忘和对方开玩笑。 李开复曾经在做客电视访谈节目时说,“做事情,亲和很重要”,现在看来,创新工场的员工都秉承了“和”的优点——当本刊记者徘徊在创新工场办公区拍摄照片时,一位年轻小伙子走上前来微笑着说希望不要把电脑桌面的内容拍进去,“因为有一些项目内容还处于保密阶段,不能公开”。他的语气礼貌而诚恳,但态度坚决。 正是在一团和气的工作氛围中,李开复仅有的十平方米的办公室还经常被同事霸占用来开会,但在他办公室墙壁上贴着小女儿德亭手写的标语“Innovation works,rock on!”(创新工场,加油!),则在严肃地提醒着每一个人:这里是创业梦想的起点。 创新工场真面目 “是的,我曾经的确认真思考过自己的选择,是开一家新公司?或者继续做大学演讲?” 有着20年先后在苹果、SGI电脑公司、微软、谷歌任职的职业生涯,李开复的选择有很多,但开新公司绝非顺理成章之事。至于开一家有投资性质的新公司,更是难上难。李开复不无自嘲地说,“我太太对我说,‘你连理财都理不好,还要去做投资?’。” 2009年4月,时任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的李开复跟谷歌签订的四年合约即将到期,面对这份在外界看来无比抢手的职位,他也有过短暂迟疑,但最终还是决定“追随内心的选择”。同年9月4日,李开复宣布辞职。三天后,他宣布创办“创新工场”。 李开复很明白自己适合做什么,他就像一个“疯狂的追梦人”,只为追求自己的理想,去做想做的事情。建立创新工场,他希望创办一个帮助中国青年创业的组织,和中国青年人一起打造新奇的技术奇迹。“我想,我已经到了这个人生阶段,再不去做,我真的很怕来不及了。”李开复向本刊记者回忆说。 挟着近乎神话般的人气,以及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富士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和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等人的鼎力捧场,创新工场开局声势浩大。然而,这只被寄予厚望的金鸡却迟迟下不出蛋,甚至在几乎半年多的时间里,除了互联网上间或提到的李开复和有关他的新名词外,创新工场留给人们的印象日渐淡薄。在那段时间里,业界对创新工场的信任度开始减少,而彼时的李开复也在突然之间被认为“言过其实”。 “不在江湖,但江湖一直有我的传说”。在创新工场宣布创立的一年内,业界对其的质疑声不断,更有甚者认为创新工场不过是“空壳公司”,不过是李开复凭空想象出的“浮云”! 这个轻浮,不了解实情的猜测直到2010年8月9日才被真正打破。这一天,创新工场公开了成立近一年来的第一个成熟项目——“豌豆荚手机精灵”,一款针对Android系统手机的桌面端手机套件。 其实,在隐身的日子里,李开复和他的创新工场一刻不得闲,招兵买马、精选创新项目、吸引投资商。在随后的9月8日,创新工场的另一个发开产品——基于Android2.1的手机操作系统“点心”(Tapas)问世。 这一天,李开复早早地来到创新工场做准备,并率领核心团队及12个投资项目负责人在公司举办了创新工场一周年庆典。至此,受邀的媒体和业界人士才首次一睹创新工场的真面目。当时,创新工场的人员数目已经从最初的4人发展到200多人。 当本刊记者最新一次到访创新工场的时候,他的办公地点已经从原来的清华科技园搬到了3.5公里外的第三极大厦,这是因为队伍的扩张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料。而创新工场的新办公室,与其说是一家公司,不如说是一个住着200多人的loft(大堂),舒适、简约、富有朝气。 现在,如果仍然有人对“创新工场”有所疑问,李开复会用最简短的话给出解释:“创新工场是一种新的天使投资和创新产品的整合。”通过针对早期创业者需要的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帮助创业公司顺利启动和快速成长。 “创新工场在未来五年将投入8亿元人民币,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帮助年轻人创业”。截至目前,创新工场已投资了20个项目,主要集中在移动互联网、消费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和云计算领域。 团队规模扩大了,待孵化的项目多了,现在的李开复自然比以往更忙,也更节约了。据创新工场的员工介绍,老板和所有员工每天一起吃不超过15元一份的快餐;外地出差坐经济舱,住如家快捷酒店——这和过去在微软、谷歌任职时的待遇可谓“天壤之别”。 “但千万别以为创新工场的资金状况很拮据,李开复在公司尚未开张时便筹资8亿元。截至2010年年底,创新工场已经获得融资金额达到15亿元人民币。”创新工场员工的提醒声中不乏一种自信。 能在赤手空拳的情形下募到这么多资金,除了得益于李开复对互联网技术发展方向的精准把握,也要归功于他在圈内的好人缘。 创新工场最初的投资方之一富士康,早在20年前其董事长郭台铭还在硅谷卖力推销插座的时候,就已经和当时任职于苹果公司的李开复相识。创新工场从2009年8月份开始筹备,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融资上亿元,柳传志、郭台铭、俞敏洪、陈士骏和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长刘宇环等人均是创新工场的原始股东,这是李开复最得意的地方。 除了来自资本市场的支持,创新工场的模式还得到了政府的肯定。在创新工场的一周年庆典上,北京市委常委、海淀区区委书记赵凤桐,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均表示了祝贺和肯定。郭洪表示,“非常支持创新工场这种投资和培养青年创业者的新模式,期待创新工场未来能为中国自主创新之路探索一个新的成功模式。” 据了解,为了鼓励创新工场持续不断地创新,海淀园区甚至在租金方面破例给予了非常大的减免幅度。 孵化创业者 理性做事是对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做事的过程会很轻松。 从创新工场概念正式被李开复提出,“孵化”新的创业团队便成为他的目标。按照李开复的理想模式,用3到4个月的时间在初期阶段把一个构思变成一个项目,9到10个月的过程把项目变成一个子公司。“在整整一年后,我们将推出这家公司,再帮助这些创新项目寻找中经合、红杉等风险投资商进行再投资”。 这种流水线工厂一般的假设太过完美,当它一经推出,便遭到来自业界各个领域的质疑,有人认为这只是“思想上的优势”。李开复的职业背景和技术能力毋庸置疑,罗马毕竟不是一天建成,更不是一个人建成。 在发展过程中,那些在创新工场中慢慢长大的新项目,在公司内部经受过“成人礼”后,走向社会,尤其是在面对VC(风险投资)的时候,仍然显得非常稚嫩。“当6到9个月后我们拿着我们所认可的产品去找VC时,VC们的态度是‘欣赏但少有支持’。因为这些产品没有用户,没有规模,更未盈利”。面对VC们的冷漠,李开复不得不承认自己产品存在严重不足的事实。 经过研究和讨论,李开复和他的创业团队最终决定创建自己的内部VC——创新工场开发投资基金(IWDF),专门用来帮助孵化出来的创业团队以及他们的好项目得到更有力的支持,使之走向成熟。期间,创新工场开发投资基金将持续为创新团队提供1到3轮的融资,直到外部VC可以完全接受他们。李开复希望投资人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就像跑接力一样,在不同阶段通过助力和培养,使一个创意从萌芽到生长直至走向市场。 但新的问题随之产生。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风险投资快速发展,其中绝大多数投资公司喜欢选择比较成熟的大型项目或即将上市的公司,风险系数相对高、更需要全方位的扶持的创业型企业较难获得支持。作为孵化器和天使投资,其本身投资周期就会非常长,5到8年,甚至10年的时间才能获得现实的回报。 为此,李开复经常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不厌其烦地说服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因为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等待10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意思的是,有些投资者来访并不是真正想要投资,而是要见我一面”,李开复谈到这里时有些无奈地耸了一下肩。不过到目前为止,创新工场的美元基金已经超额并停止募款,人民币基金也已开始募集,但也即将超额,总规模至少15亿元人民币。 在创新工场发展的15个月里,总共投了20个项目,其中已经有4个项目出线得到外部基金的投资。这样的发展速度是值得欣慰的,但这并未到说胜利的时候,因为这些产品离盈利的距离还很遥远。李开复曾坦承做150个项目,可能有130个项目会死。甚至在“点心”和“豌豆荚”推出之初,业界有指“创新不够”,因为“大多是在原有技术产品上加以改进而已”,而并非人们所期待的颠覆性创举。 本刊记者在创新工场碰到了“点心”项目的首席执行官张磊。张磊此前就职于华为、百度,其目光笃定,语言逻辑性极强,拥有电信和互联网的多方面本领。 作为创新工场第一个孵化出来的独立运作公司,张磊认为“点心”项目立足于互联网+智能+手机。除了具有手机的基本功能,“点心”将为用户提供基于互联网应用在手机上的无缝体验,同时也将为电信运营商的转型提供服务上的支撑。 面对外界的质疑,张磊的回答简单扼要,“我们最关注的是用户体验,在细节上做到完美,一款简单好用的Android手机助手软件,一个针对中国用户使用习惯打造的手机操作系统,可能重新改写中国市场的整体手机软件格局。”目前,“点心”操作系统已经在夏普、海尔、华为等手机中预装并上市。 李开复的下一站 不做“空中飞人”的时候,李开复每天早上8点钟准时来到公司,他的时间不由自己支配,面试、开会、接受访客……每个钟头都被秘书塞得满满当当。他一边厢忙于筛选琳琅满目的创新项目,另一边厢李开复也在大力网罗人才。创新工场曾声称要打造一个中国市场上“财+才”的全新风险投资模式,作为创始人,李开复对每一个部分都亲力亲为。 “李开复老师,谢谢你给我的offer,但同时我也拿到了某大公司给我的offer,我很迷茫”,这是李开复在吸纳高校毕业生时最常遇到的对话。 创新工场凝聚的创业者一类是从各大跨国企业中走出来的中坚力量,还有一类,就是怀揣梦想的高校毕业生。因此,在创新工场的成长和扩张期,比创意更为重要的就是人才。 美商中经合集团董事长,被称为“亚裔创投教父”的刘宇环发表观点,“我一直认为风险投资公司应该扮演教练、导师的角色,摆脱单纯财务投资人的角色,成为一个更积极的技术推进者。”目前,在中国市场上的风险投资,更多只是扮演财务投资人的角色,并不太多参与投资项目运营,而创新工场的特点恰恰是,在帮助创业人和投资人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整个行业发现、聚集、培养一大批技术、管理人才。 在李开复看来,前来应聘的大学生有一部分目的是为了创业,或者更直接的“就是为了赚钱”;还有一种是求稳定,希望进好企业拿高薪。“这两种情况都是我喜欢的,因为他们目标很明确”,创新工场在宣布招聘的第一天收到简历7000多份。当然,前一类人群是李开复最喜欢的,而他担心的是对自己人生和职业没有规划的大学生。“很不幸,这种情况占了超过半数求职者”。李开复需要做的,就是在众多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中筛选出真正对创业有激情和能力的人。 有人说创新工场里的团队处于“养尊处优”的环境,因为坐拥15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支持,并且被提供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商业、技术、市场、人力、法律、培训等几乎任何方面的服务,“其员工难有真正创业者的激情和对于成功的迫切感”。但事实上,创新工场各个项目的工友们已经全力投身为自己的梦想开始奋斗。 前不久,创新工场一位员工在微博里上传了公司加班的照片,那是元旦假期的第二天。创新工场新闻发言人、创始人之一的王肇辉对《IT时代周刊》说,现在项目团队已经开始自己看财务报表,学习规划开支了,为12个月后的独立运营做准备。 据悉,“豌豆荚”在问世前,研发团队曾一致赞同取名为“豌豆”并买下“豌豆”的域名,但豌豆的域名费用高达十万元。这笔钱对于一家跨国企业而言微乎其微,但对未来将独立运营的创业团队来说,花十万买一个域名过于“奢侈”。最终他们决定买下“豌豆荚”的域名,仅花费4.9美元(约合人民币32元)。 创新工场的部分成功打消了外界的质疑,而李开复在中国大学生和创业者中,仍然保持着数量庞大的追随者。在去年12月16日“《IT时代周刊》杂志创刊十周年庆典暨第六届CEO年会”上,李开复被特意安排作全场压轴演讲。果然,众多参会者耐心等待李开复的演讲直至活动结束。 最后,李开复告诉《IT时代周刊》,他正在思考扩大创新工场的规模,创新工场有可能在今年中旬还将继续给高校毕业生发出offer,招收100位对创业有激情的员工。另外,李开复正在考虑上海、深圳等城市。“但还仅仅是思考。”李开复谨慎地强调说。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