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最近有分析人士表示,香港的传媒是最受欢迎的,同时也是传媒领域均衡发展的一个地区。
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最近有分析人士表示,香港的传媒是最受欢迎的,同时也是传媒领域均衡发展的一个地区。 早在1841年,《香港钞报》即已面世,那是中国最早的一种报纸;1928年,香港广播电台就开始播音,同年印行《伴侣》半月刊;1957年,电视在不少港人家里声形毕现;香港的文字传媒和电子传媒几近与欧美同步发展,如今在诸多方面已赶超欧美,豁然走在世界前头。 在这片不足1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60多种报纸,平均每4人每天购买1份报;有600多种期刊,每万人阅读1种而不是1份周刊或月刊;有2家广播公司,94%的港人仍保留收听广播的习惯,人均每天收听时间达2小时12分;有5家电视台,人均每日收看电视时间不少于3.7小时。篆尔小地,资讯竟如此发达,难怪世界公推香港为国际信息中心。 据悉,香港不同传媒尤其是“老四件”——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同生共存,齐头并进,均衡发展,在这个电视坐大的传媒时代已不多见;传统与现代共荣,文字与电子交相辉映,已成为香港传媒占据世界同业重要席位的标志。 香港传媒的市场既小又大。小到有的报纸发行千余份,有的刊物印行几百份,大到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有些传媒在港内销一半,港外销一半;有些“大头在外”,有些在岛内亏而在海外赚或者是相反,盈亏比例追求总量平衡;电视新闻节目不易出口,电视公司制作专题和方艺节目销往港外,报刊则迎合各国各地市场需求,办起《欧洲版》、《美国版》、《澳洲版》、《洛杉矶版》等等;传媒公司股份不少业已国际化,香港几家电视公司有海外股份,“卫视”部分股权几年前转让给澳洲人,“无线”年初从英国人手中拿回部分股权。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系副教授潘忠党博士告诉记者,香港传媒之所以能够均衡发展,一定程度上在于其市场导向、国际能量和国际市场,或者说,国际市场为香港传媒提供了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乍一看,香港本土市场极其有限;深入地看,其传媒所拓展的国际空间就无穷大了。 香港政府原则上不允许任何一家传媒坐大或成为某个行业的垄断集团。香港最大的两家电视机构“亚视”和“无线”曾一度发生较大倾斜,政府为保持均势而采取了措施。客观地说,香港传媒的均衡发展,与这种传媒均势政策不无关系。 “内因起关键作用”。香港传媒各自尽最大可能寻求、保持、发展其特色,推行那种“个性即生命”的哲学。香港广播电台为了获得较好收听率,不断提高其专业化程度,有的甚至把“广播”改为“窄播”,音乐台专放音乐,有的专给青少年播放音乐;电视成了市民的消费品和消遣对象,市民化、通俗化、娱乐化日趋严重。今年4月,英国保守党与工党角逐竞选首相,闹得不亦乐乎,香港电视对此兴趣不大,倒是“粤剧王”新马师曾之死及其家庭纷争,占去电视的几乎所有黄金时段,一连数天一日数次播放这方面的消息;香港报纸吸收杂志、电视的长处,多数彩版化、版块化,尽力提高报纸的娱乐性和可读性;香港期刊发行量大的不是政治性的杂志,更非学术性、文艺性及至经济类类刊物,而是八卦、色情、鬼怪、漫画等期刊。一位美国传媒学家告诉记者,香港传媒比美国传媒甚至比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传媒更商业化,更市民化,更通俗化,更个性化,社会贵任感和公信力相对不足,把传媒经济学看得比传媒社会学和传媒伦理学更重。 在走向“回归”的过程中,香港传媒除保持平衡生态,发挥自由性、多元性、商业性、专业性、国际性等特色,巩固自己作为香港社会“第三势力”地位,保护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外,加大了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和对祖国内地宜传报道力度。亚洲电视台的跑马地“万众同心大汇演”和电视广播有限公司的“九七香港回归大汇演”吸引数万观众;香港《文汇报》、《大公报》、《商报》和《紫荆》杂志等不仅多年来为宣传香港平稳过渡做了大量工作,而且陆续举办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热烈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香港传媒,正一起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