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华视传媒与DMG关系大揭密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 2011年3月10日 10:48 

    摘要:华视传媒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传媒企业之一,最近他的亮点就在于《子公司前股东追讨欠款 华视传媒“原告”变“被告”?》一事,到底华视传媒与DMG之间有什么恩怨情仇呢?

 

    华视传媒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传媒企业之一,最近他的亮点就在于《子公司前股东追讨欠款 华视传媒“原告”变“被告”?》一事,到底华视传媒与DMG之间有什么恩怨情仇呢?

  随着诉讼的持续,双方“恩怨纠葛”的部分细节逐步浮出水面。日前,本报记者从一位已从华视传媒离职、同时也曾任DMG高层的知情人士处获悉,两家公司是如何从竞争对手到合作伙伴、后又对簿公堂的轨迹。

  而对于上述知情人士的“揭秘”,华视传媒方面不予正面回应,仅表示“华视作为上市公司,有责任最大限度地维护全体股东合法权益”。

  地铁业务“不打不相识”

  华视传媒与DMG均为数字移动电视广告业的公司,华视传媒主攻公交系统,DMG则在地铁业务方面较强。在诉讼文件中,双方不约而同地提到,华视传媒与DMG就并购接触过两次,第一次在2008年,第二次在2009年。DMG前股东的诉讼文件中形容,两者此前互为“竞争对手”。

  “两者最初的碰撞是在地铁广告的招标中。”该高层告诉记者,“华视上市半年后,当时华视传媒的首席战略官陈晓伟,主动与我们这边联系。他表示华视正在寻求扩张,在找并购的对象目标。但DMG并不愿意被收购,同时,并购对价太低。”

  据他介绍,第一次谈判的价格比第二次低很多,“当时DMG的业务并没有展开,上海地铁还没有招标,北京地铁刚刚开始,所以对方给出的价格不是很高,但DMG认为自己未来在地铁方面应该极具优势。”

  2008年年底,双方谈判失败后不久,DMG赢得了上海地铁的广告招标,这使得华视传媒陷入不利,“华视传媒上市时在上海市场基本属于空白,它的战略就是在往后两年间打入上海市场,这次的输标多少让他们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压力。”

  亏损无碍收购

  所谓冤家路窄,北京地铁计划在2009年年底招标,两个对手再次碰面。“华视这次如果再次输标,股东方面就会无法交代。它在北京公交的份额很大,但地铁广告的价值比公交要高。”同时,DMG在此之前已经与京港地铁合作,运营4号线的移动广告业务,4号线在2009年9月底就将运行,这对DMG中标北京地铁非常有利。

  据透露,“DMG中标后要向上海地铁交纳保证金,在交保证金的当天,华视传媒的工作人员就在上海地铁处等待,他们准备了一封律师函,若DMG没有交纳保证金,上海地铁则必须宣布本次招标作废。这样华视传媒根本不用并购DMG,就可以用很低的成本拿到上海地铁的标,而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并不相信处于亏损期的DMG能够拿出上亿保证金。即便拿出保证金,在未来半年内DMG也将‘死掉’。”

  但最终DMG依靠大股东及时交出了这笔保证金,而直到2009年并购时,DMG并未“死掉”。

  随着招标时间越来越临近,华视传媒再次向DMG提出并购,这次并购成功了。为何DMG在大好形势下会同意并购?记者注意到,DMG在2009年并购时仍然处于亏损期。

  上述高层表示自己没有参与谈判,“管理层不是大股东,没有参与谈判。但我个人的意见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市场并没有完全好转,股东层面会有一些压力,再加上在资源争夺方面双方的竞争会使成本进一步上升,最终导致并购成功。”

  “DMG尽管当时处于亏损,但未来盈利增长非常可观。真的经营不善,华视大可等待DMG处境更加艰难再行收购。”

  并购后的肢解

  上述高层在华视传媒并购DMG后依然任职一段时间,直到2010年3月份才正式离职,他回忆并购前后的交接说道:“在2009年11月15日(合同签订日)之前,双方的高层沟通非常紧密。华视对DMG的财务、运营状况都了解得比较清楚,我们也和李总(华视传媒CEO李利民)开过会。”

  其中有一点是该高层记忆犹新的:“当时李总的说法是,并购的方式是合作,不是消灭DMG,而是将其做大做强,然后分拆上市。华视将来不会只是一家上市公司,而是由它将延伸出多家上市公司。”

  这种说法得到了DMG高层的认可,但事情的变化却是始料不及。“并购后,DMG各地分公司的销售,汇报对象全部变为华视传媒在当地的区域负责人,高管另作安排。”

  在他看来这种安排模式无异于“释兵权”,“高管底下都没有‘兵’了,权力就被架空,而且不是每个高管都收到任命函。从任何角度都看不出这是在保持DMG在地铁媒体领域的独立运营,而是一种吞并,逐渐成为华视传媒的一个部门。”

  上述高层表示自己尽管得到了华视传媒新的任命,但却深感华视对自己及管理团队的“不信任感”,在并购后不久提出了辞职。离开的不仅是该高管,“DMG的前员工分为几次清退和离职,第一次是并购生效前裁员;第二次是并购后高管离职;第三波是2010年的上半年,华视又裁掉了一部分人,现存的前DMG员工大约还剩十分之一。”至此曾经是竞争对手的DMG在华视中已经面目全非。

  “承诺”无从兑现

  华视传媒收购DMG是战略并购,而非财务并购。该高层说:“DMG进入华视传媒后,逐步被肢解,这与并购发生后华视传媒CEO对DMG管理层所做‘希望DMG把地铁媒体做大做强,能够独立分拆上市’的承诺并不一致。”

  那么DMG“消失”在华视中是否令其业绩蒸蒸日上?华视传媒2010年第四季度与2010年财报显示,该公司在2010年四季度提取了DMG 5630万美元的商誉损失,直接导致2010年第四季度该公司净损失4470万美元。“可以说作为竞争对手的DMG就此被华视传媒消灭,当初双方的‘共赢’局面并没有发生。”

  上述高层表示,华视起诉DMG前股东“诈骗与串谋诈骗”,让前股东戈壁投资、橡树投资,以及已经离职的众多DMG前员工感到“声誉受损,是对创业经历的一次否定”。而面对本报记者的采访,华视传媒方面则相当平静,该公司并未直接回应关于“并购”等上述质疑,仅向记者表示:“华视作为上市公司,有责任最大限度地维护全体股东合法权益。本次起诉DMG前股东一案,正是从维护股东合法权益出发,本着审慎和严肃的态度,并基于充分可靠的证据提起的。”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