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林鹏:打造科技期刊集团军 集约化进军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发布日期: 2010年4月29日 13:29 

  “从2006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设期刊展台以来,我们的期刊集团军一直都是中国最大的期刊展台。”4月12日,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总经理、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林鹏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自豪地说。

   2010年,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旗下的科技期刊数量从2009年的223种增至235种。单从期刊数量来看,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已经位列中国出版单位之首,在全球出版单位中也排在了第十位。按照既定的发展目标,集团希望在未来三五年内使其出版的期刊数量达到500种~1000种。在这个有点“野心”的规模扩张背后,我们看到的是一条脉络清晰的集团化发展思路。那么,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究竟为什么要坚持这样一条期刊发展之路?集团化发展又为其带来了什么呢?

科技期刊必须集约化发展

   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成立于2000年2月,2003年6月作为第一批中央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工商注册,成为国内第一家工商注册的“中国”字头出版集团公司。

   经过两年的试点改革,到2005年,集团旗下的科技期刊已达到180多种。但林鹏坦言,当时集团对期刊发展还没有形成清晰的集团化发展思路。他说:“2005年,集团与世界领先的科技出版商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签署了一系列战略合作协议。在接触中我们发现,过去这些国际大型科技出版商都是以图书作为主营业务,但经过近10年的转型,期刊出版已经在其总体经营中占有相当比例。比如,爱思唯尔旗下聚集了2400多种高水平的刊物,期刊的销售收入已经超过整个集团赢利的70%。”

   “这种转型对我们触动非常大。”林鹏表示。国际大型科技出版商的期刊出版已经产业化、集团化、垄断化,而且近年来开始抢滩中国市场,对中国的科技期刊资源展开激烈竞争。相比之下,虽然中国有近5000种科技期刊,但非常分散,仍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且学术影响不大、发行能力较弱、竞争力不强。“很多刊社只有一两本刊物,有十来本的就已经非常不得了了。”林鹏感慨道。

   分析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现状以及国际科技期刊的发展潮流,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意识到,如何促进我国科技期刊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变革科技期刊的运作模式,使中国的科技期刊真正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并走向国际,成为摆在科技界和期刊人面前的一项既现实又艰巨的任务。

  “集约化发展将是中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这个越来越清晰的发展思路,林鹏解释说,首先,这是期刊国际竞争的需要。只有把期刊联合起来实施集团化运作,才能增强实力以抗衡国际竞争。其次,这是科技创新的需要。科技创新需要知识的集成,内容资源越集中,其知识价值就越高。此外,这也是期刊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小磨坊里也可以磨出香油来,但相对小众的科技期刊出版要形成产业,要想打造国际知名的品牌,就必须走集团化发展之路。

打造高水平期刊出版集群

    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已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期刊出版业务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集团化发展思路的指导下,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努力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期刊资源。

   目前,集团旗下拥有科技期刊235种,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命及生态环境科学、技术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且刊物瞄准学科前沿,具有很强的行业代表性、地区代表性和学科代表性,每年刊登的科技论文达到3万篇左右,成为我国科技成果的重要发布平台。

   “集团化发展就是要打造一个优秀学术期刊的孵化器。”林鹏评价说。通过良好的专业化出版运作和管理能力,集团建立了高质量、高标准的期刊出版和服务平台,从基础服务、增值服务、信息服务等多个方面入手,不断培育、推出了《金属学报》、《数学学报》、《物理学报》、《细胞研究》等一批在业界乃至国际上都具有影响力的优秀学术期刊。

    在这个孵化器的培育下,集团所出版的期刊无论在刊载论文层次、期刊影响因子排序、获国家级基金资助率和国家重大成果获奖率方面,还是在历届国家和省部级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均在国内出版单位中名列前茅。比如,在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评奖中,集团期刊有4种获国家期刊奖,11种获提名奖,6种获百种重点科技期刊奖;在2008年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76种内地科技期刊中,集团期刊有25种入选;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9年11月公布的数据表明,集团期刊有29种位列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榜单。

    在全面提升学术期刊出版水平的同时,集团也努力推进科普大众类期刊的发展。比如,投资创办《科学世界》杂志,通过与国际知名科普期刊《牛顿》开展版权合作,使这本知识类科普期刊迅速成长;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合作推出中国第一本电视科学杂志《走近科学》,该刊目前已经在青少年中树立了良好的声誉。目前,集团正在通过强强合作加快发展科学普及类刊物出版业务。

    林鹏用“一体两翼”来形容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的期刊架构,“一体”即集团期刊出版业务,“两翼”即国家级学术期刊《中国科学》系列一翼,多学科优秀学术期刊集群以及科普类期刊一翼。“目前,集团优秀的学术出版品牌效应已经得到广泛认可,集团学术期刊被业界誉为中国学术期刊的国家队,科普类期刊也正在成为集团新的增长点。”林鹏说。

创新期刊合作出版模式

    在中国科学出版集团聚集的235种科技期刊中,有相当一部分期刊是以加盟的形式进入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期刊集团军的。2010年,中国科学出版集团科学出版社正在投资组建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期刊公司的建立将改变现有形式,创新科技期刊合作出版模式,探索与科技类期刊建立新型出版纽带关系。

   “过去我们只有服务这一条纽带,今后将有服务、资产、法律这三条纽带。”林鹏介绍说。所谓服务纽带,即加强期刊出版服务,丰富期刊的服务内涵,提高期刊公司服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积累更多期刊加入科学出版社的出版服务平台;资产纽带,即科学出版社与期刊主办单位共同投资设立期刊杂志社,与期刊建立资产关系,通过这样一种资产纽带,投资双方可以长期共享期刊的内容;法律纽带,即加强与期刊主办单位合作,通过内容与经营分离,发挥各自优势,促进期刊发展,使科学出版社成为期刊的第二主办单位或出版单位,与期刊建立实质性的法律关系。“事实上,我们现在已经成为很多刊物的第二主办单位,从源头开始实施全程管理,从而共同负责提升刊物学术水平。”林鹏说。

   林鹏坦言,组建公司的目的就是希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市场环境的中国科技期刊集团化发展道路,探索跨行业、跨系统、跨地区整合资源的期刊集团化发展模式,探索多层次、多元化的期刊出版和经营方式,改进出版服务质量,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从整体上促进科技期刊做大做强。

打通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

   对刊社来说,集团化的印刷、发行、广告、宣传等经营活动,在提高刊物质量的同时,还能为其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并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对集团来说,集团化发展能够为其集聚期刊资源,形成规模效益。

   那么,形成规模效益究竟能为集团带来哪些实质性收获呢?林鹏用一个形象的比喻,道破了科技期刊集团化发展的真正用意。他说:“柴火多了火才能烧得旺,放在一堆不去烧是没有意义的。下一步,我们要做内容集成商,集腋成裘,通过集成科技期刊优秀的内容,烧旺数字出版内容服务这把火。”

   林鹏表示,目前,国际科技期刊的网络化、数字化出版已成为发展潮流,各国际科技出版集团都投巨资建立起自己的数字出版平台,实现科技期刊由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的转型。比如,爱思唯尔从2000年开始,每年投资六七千万欧元打造先进的数字平台,而全球范围的数字内容销售让爱思唯尔得以迅速发展。相比之下,作为期刊出版主力军的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在数字出版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建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期刊网络出版平台,已成为中国科技期刊出版的当务之急。

   林鹏介绍说,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正在努力建设国家科技期刊出版基地,即打造面向社会的优秀科技期刊集团化、产业化孵化基地。基地的主要内容包括打造系统的编辑出版平台、打造一流的数字出版平台、建立体制机制创新平台、搭建科技期刊“走出去”平台,搭建市场化人才培养平台。其中,打造一流的数字出版平台,就是通过自建、引进、合作等多种模式,建立先进的、与数字出版全面接轨的科技期刊制作、发排、印刷、发布综合服务配套体系,提供统一规范的协同编辑平台解决方案、办公自动化、DOI标识方案、全文在线发布与电子文件长期储存系统,促进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转型,使集团成为国家科技书刊及数字化出版的重要基地。

   “我们希望在未来三五年内使集团的期刊出版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不容易,毕竟科技期刊学科面窄、读者范围小,希望数字出版这把火能烧旺,帮助更多的小众、专业科技期刊做大做强。”展望未来,林鹏笑着说道。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