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浅析电视散文的电视化追求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发布日期: 2010年4月29日 16:48 

     将文学与电视二者交叉杂糅的电视文学,不是画面与文字的简单拼合相加,而拥有了全新的质的规定性,其核心就是文学的电视化,即运用画面、解说、音乐、字幕等电视元素表现文学,把文学的写景叙事、抒情表意及其特有的情境意趣、品位格调表现于电视的屏幕。本文以电视散文为例,探讨电视文学的电视化追求。

  一、注重造型,画面生动



  二、强化抒情,渲染意境

  电视散文的特点是能引发观众的感情,叩动人的心灵世界,对人感情世界的撞击及所形成的审美愉悦,是其他电视样式所不具备的。电视散文的抒情性与意境的营造是密不可分的,浓厚的艺术境界的渲染点化会使全篇流溢着绵绵不绝的诗情韵味,芳香人的情感和记忆。然而,电视屏幕的画面一目了然,很难引起人的想象空间。叙事性作品在电视手段的运用上还相对较好把握,纯抒情性作品电视化的则较有难度,那流动飘忽、朦胧迷离的情感实现具像化则更难。解决这一难题方法何在?中国古人曾说,“神用象通,情变所孕”。这体现在电视文学创作中,就是造型语言的“形”“神”交融,综合使用同期声、解说、音乐、字幕等,以丰富的声画效果造就情感的韵味。尽管具像化的东西拥有形象上的确定性,可是“在解释上却有极大的灵活性和含混性”(马尔丹《电影语言》)。这就要求编导在一开始面对文稿时,大脑里就要铺展开一个鲜活的声画世界,能留给观众以充分的想象空间。

  青岛电视台的电视散文《永远的蒲公英》,表现的是一位单身哑巴捡回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并将其培养上大学的感人故事。女儿考取大学后,编导以慢镜头形式推出女儿在远方充满深情地吹起蒲公英,在漫天飘飞的蒲公英中叠化哑巴父亲哺育她成长的回放镜头,此时《牵手》歌声响起,字幕一字字打出女儿对父亲深情的爱。特写叠化反复出现,父亲和女儿的定格镜头频频使用,把人物内心的感恩、崇敬、欣慰、酸楚、思念,立体、多方位地表现出来。

  笔者编导的电视散文《那一片水上森林》,借助一片博大的绿色世界,从审美的、哲学的层面在人与自然的话题上对其作深层的文化观照,并在这绿色空间里挖掘深邃、悠长的生命意蕴。要承载起如此深厚的内涵,我们在声画设计、意境的营造上是下了一番功夫。仅以开头和结尾的早晚两组画面为例,我们准确而巧妙地把握了远空、水面、水杉林、滑过的小船和小鸟等冷暖、逆光、倒影等色彩色调层次的组合配置,不厌其烦地使用声声鸟语渲染“鸟鸣林更幽”的空灵境界,什么都不用说,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让你心动的自然的家”已然跃动在视线和思绪里。再配以富有情韵的解说和音乐,富有内蕴的“生命之源”、“生命意识”便很自然地流淌在富有张力的声画世界里。

  三、精于立意,巧妙构思

  将精巧的立意、构思以电视化手段体现出来,可强化、放大作品的表现效果。然而电视散文的外在形式通常是松散的,即“形散”,特别是抒情类作品那朦胧、灵动的感觉和意蕴,以电视手段表现难度颇大。这就要求编导在立意上狠下一番功夫,以明确集中的“意”统一全文,即“形散神不散”。要在吃透原文内涵的基础上精心立意,使作品意象丰满、内涵深刻。

  构思与立意一样,也要求以精巧方式将看似零散的画面连缀起一个完整的艺术品。沈阳电视台的电视散文《春天一缕霞》,以大自然景物的变化映衬萧红的命运流程和人生悲欢,颇有特色和意趣。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