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从危机中找机会

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日期: 2011年4月11日 14:29 

经济的衰退,往往是加速扩张进程的黄金机会,我总在危机中找机会。

郭少明
莎莎国际控股主席兼行政总裁

1978 年,莎莎起步第一天的生意只有32 港元。30 年后,莎莎年营业额近30 亿港币,成了亚洲最大的化妆品连锁店,而去年内地游客在莎莎的人均消费达600港元。到2011 年,内地莎莎店将达到100 间。看莎莎的账本,像看一本香港商业历史书。

你去过莎莎吗?
在香港莎莎,每2 秒就有一笔交易发生,每10 秒就卖出一支口红,每12 秒就卖出一瓶香水。这其中,中国内地客人至少占了四成。
在SARS 横行、香港零售业几乎全线凋敝的时候,我却组织了全莎莎的员工,待在屋子里一起学说普通话。
当时,我没有裁减一个人。其实我也害怕,但我知道一切都会过去,而我要在其中抓住机会。我一生一共做对了三件事,这可算是其一。
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莎莎国际控股集团,就市值而言,完全不可与和黄、恒基集团等巨无霸抗衡。但倘若问去过香港的内地游客,去过莎莎吗?大多数人都会点头,那里几乎已成为与香港迪斯尼、海洋公园等景点一样的必游之地。作为经营化妆品的零售连锁店,莎莎几乎遍布全港所有繁华商业区,凭借比内地市场便宜近一半的低廉价格,吸引着内地游客纷至沓来。
而在香港,每年来自内地的旅客已达1000 多万人次。目前,莎莎在亚洲七个主要市场包括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拥有超过110 间零售店及专柜,销售400 多个品牌产品。截至2007 年底,莎莎年营业额近30 亿港币,是亚洲最大的化妆品连锁店。
开放式货架的第一桶金
我事业的起点在铜锣湾,一个普通商场的地下专柜。1978 年我的太太罗桂珍从妈妈手里,借了2 万元港币,正是在这里,从别人手中顶下了一个仅4 平方米的小化妆品柜台。当时的我,还是香港城市隧道交通部的一名收银员。那时,我太太问这生意能做吗?我答随便,你喜欢就行。倘若我知道会发展到今天如此大的规模,一定不敢说“随便”两字了。
店铺顶回来的时候,名字就叫莎莎,我太太不喜欢这个名字,觉得带着前店主失败的痕迹。但改名需要一千港元,我们资金紧张、无奈中决定沿用。多年后,我们才发现这是个求之难得的好名——因为无论韩国、日本、英国,任何地方的方言,一提到香港的莎莎都不会念错,很容易介绍给朋友。
第一天,莎莎的生意只有32 港元,我晚上11点去运输处上班收银,早上7点下班,上午10点钟,再去帮我太太开店铺。当时的香港,还没有哪位男士来卖化妆品,所以每次我都蹲在一米高的柜台里面,躲着顾客。
虽然藏在暗处,但我出了不少主意,有一次,我和太太去逛超市,本来想去买一件东西,结果一看见琳琅满目的东西,就买了很多。我灵机一动,这招能否借来一用?
上世纪70 年代末,香港销售化妆品的地方,只有百货店和药店,而且多为一柜一品。于是,我首先在自家小柜台上采用超市模式,在香港第一个摆出化妆品的开放式货架,把多种化妆品混搭出售,并且让给客人折扣。
这一新鲜的手法,果然吸引了本港消费者和游客们,一传十,十传百,莎莎在6个月左右,就名声鹊起。那时,一个日本电视台来采访我们,说3个月前,就收到信息,日本游客在香港,发现了一个很特别的化妆品店。终于,有一天,太太让我站到了前台,我做得很娴熟,其实,之前我每天帮太太收拾货物时,就像个录音机一样,她说什么我记什么,已经背熟了。

在三次危机中找机会
到目前为止,我也只做对了三件事。第一次是在危机的时候,我被人从发祥地挤兑出来。
生意越来越好后,麻烦随之而来。1989 年,莎莎的面积已是当年的5倍。总统商厦的业主,看见我们的专柜日渐兴隆,便乘机抬高租金。
有一天,业主找到我,要把房租从1.76 万港币上涨到4.5 万港币。而且,必须在3 天内给他答复。我们以为他随便说说,所以一周后才答复,结果店面已经租给别人了。
那是我第一次受到重大打击,对手以几倍的价格抢走我的地盘。我们没了店面,还有12 个员工要照顾。那时,真是走投无路了。
一度,我和太太很灰心。但我很快做出决定,这也是最好的策略。我提前了6个月搬离总统商厦,令店铺空置了6个月。
我们没理由,把客人留给对手。在那6个月里,我们专门多请了几个临时员工,每天的工作,就是往返总统商厦和莎莎新店之间,把客人领走。这使得接手方经营一年后便结束了营业。
经此一役,莎莎反而得到新生,我们在香港洛克道另找了一个地方,总共花了12.5 万港币。然后把前几年赚的30 万全部投进去。那时候我和太太都憋着一口气。
结果,搬家之后,我们的营业额翻了4 倍。原来,化妆品市场比想象中要大许多。自此以后,我们每年都新开两间店铺。
1997 年,是大喜大悲的一年。那一年,莎莎国际控股公司,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其股份超额认购高达500 多倍。
但喜悦尚未消退,就爆发了金融危机。大家都呆了。那时莎莎四成的生意是来自游客,金融风暴后,一下跌了三四成生意。
此时的我,已经不是那个遇见危难就想移民的年轻人了。我冷静地思考后,一口气在香港各个繁华街区,开了11 间新店。然后,又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开设了分店。
经济的衰退,其实是加速我们国际扩张进程的黄金机会。因为房租便宜了,工资也降了下来。据我当时判断,不出两三年,亚洲的经济就会复苏。
结果在一片哀鸣中,莎莎到1998年3 月31日20 周年纪念时,其利润比1997 年反而上升了1.5%。
并非说,我们在金融危机中完全没受到一点影响,游客这部分的销售额肯定减少了,但我已能泰然处之,看到有利的另一面。这都是我慢慢才学会的,有危,就有机。
在SARS横行、香港零售业几乎全线凋敝的时候,我却组织了全莎莎的员工,待在屋子里一起学说普通话。就这样我们躲过了第三次危机。

莎莎的账本像香港的历史书
非典之后,内地游客可以在香港进行自由行。在听到消息的第一时间,我就快速在香港20 多个游客聚集地,新开了分店。可以说,莎莎是香港自由行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去年受内地游客人数上升带动,香港莎莎销售额同比又上升了15%,其中内地游客,人均消费达600 元。看莎莎的账本,像看一本香港历史书。开始买我们化妆品最多的是日本游客,然后是中国台湾游客,现在是中国内地游客。看到中国内地市场潜力无限的我,开始了圈地之战。2005 年,我抢先在上海淮海路、南京西路开出2家门店;2006 年,在成都又开设了代理品牌专柜。
我们创业伊始,走的便是价格适中、薄利多销的道路。莎莎省下渠道成本的费用,与世界各地的知名品牌洽谈独家代理权,直接进货;同时在东南亚和中国内地陆续开店,加速渗透当地市场;反过来,此举又能推动莎莎在全球以优惠价格,大量采购产品,提高与供应商议价的能力。内地和香港很不一样。在内地,我们可以双线发展,除了莎莎专卖店,我还会重点在百货公司发展由莎莎独家代理的品牌专柜。这些专柜不仅增加销售额,还能加大独家品牌的知名度,有利于我回头去开专卖店。
几十年来,莎莎在国际上的口碑如何,我很自信。莎莎的品质控制很严格,事实上,我们店里面任何一个产品,在6个月内到期的化妆品,都不卖。要不然,莎莎不会得这么多国际大奖。事实上,我们店连续30年来的营业额,一直在增长。
内地市场巨大,但环境也更复杂,虽然我们还会遇到很多危机,但我们绝不言退。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