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读者》传奇在数字化时代继续上演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 2011年4月15日 11:34 

    摘要:国内知名杂志《读者》迎来了其30岁的生日,很多人都是伴随着读者的发展而成长,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读者》依然在续写着他的传奇。

 

《读者》传奇在数字化时代继续上演

  图中从左至右为:《读者文摘》创刊号、《读者文摘》最后一期、《读者》第一期、《读者》台湾版创刊号、《读者》30年特刊

    国内知名杂志《读者》迎来了其30岁的生日,很多人都是伴随着读者的发展而成长,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读者》依然在续写着他的传奇。

  阅读提示  

  她,自1981年4月创刊以来,已累计发行近15亿册,最高月发行量达1003万册,占有国内期刊市场1/30的份额,连续14年雄居中国期刊发行量榜首。

  据最新评估,她的品牌价值达50.08亿元, 连续7年入选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理人周刊发布的“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

  她,就是《读者》,一本畅销杂志,一张甘肃“名片”。

  大事记

  2006年1月18日,读者出版集团挂牌成立,它以甘肃人民出版社为基础,以《读者》杂志为核心子公司,由此实现了从事业单位向企业的转制;

  2007年初,读者网在读者出版集团成立一周年之际正式开通,设置频道20个,栏目100多个,成为了刊物之外的网络发展平台;

  2010年,读者电纸书上市,其中预装了《读者》杂志近3年文章精华,其购买者可以在1年内免费下载未来24期《读者》杂志的最新内容;

  2010年8月25日,《读者》被核准进入台湾地区发行,由此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本进入台湾公开发行的杂志;

  目前已行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累计发行近百万册,在我国出口期刊市场中占有3%的比例;

  如今,《读者》的上市正在稳步推进之中,预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的创业板上将会诞生一家名为《读者》股份的新上市公司。

  故事 始于一间6平方米的小屋

  三次危机化险为夷,从《读者文摘》到《读者》

  许多人感到困惑,《读者》这本有影响力的杂志,是如何在甘肃兰州这片“荒凉僻远”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她的成功就像是一个传奇故事。

  这个传奇,要从1980年说起。那时,改革初始,百废待兴。每一个年轻人的内心都无比骚动、热血沸腾,一种对国家、对生活的崭新期待在心底萌发,而正是这种骚动和沸腾,成为奇迹的源泉。

  那一年,曹克己调任甘肃人民出版社任总编辑。作为一名资深出版人,他大胆起用了两个年轻人胡亚权和郑元绪。

  胡亚权和郑元绪不但年轻,而且都是理工科出身:胡毕业于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郑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两个人之前都没有太多杂志编辑方面的经验。要办一本怎样的杂志?他们苦苦思索。

  有一天,他们在图书室里突然有了灵感:那么多报刊,人们不可能全都看。如果有一本把所有报刊的精华都选出来编在一起的杂志就好了……“那我们来办这样的一本杂志不就行了吗?”

  这时,恰好一位朋友从香港寄来几本美国的《读者文摘》中文版——“对,就创办中国的《读者文摘》!”

  1980年12月,甘肃人民出版社成立丛刊编辑部,胡亚权和郑元绪正式开始此项工作。在一间大约6平方米的小屋里,《读者》开始了自己的创世纪。

  1981年4月,中国的《读者文摘》悄然上架了。创刊号的封面上是当时杂志封面很常见的女性头像,一切都显得很平常。

  创刊号共印了3万册,1.5万册由新华书店代销;剩下的1.5万册,被寄赠给了全国所有的县级以上文化馆与各省市大学。他们在给寄赠各单位的信封里夹上了订单,让读者根据试读的情况,决定第二年是否订阅。此举居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许多人看了几期杂志后,就主动汇款要求征订。就这样,到年底时,《读者文摘》竟然有了7万订户。

  《读者》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1983年,诞生不久的《读者》就遇到了第一次危机。

  当时,有人状告《读者文摘》宣扬资产阶级思想、存在严重的精神污染。甘肃立即成立了以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柯杨为组长的专家小组,对《读者文摘》进行审读,编辑部随即送来了创刊以来的全部杂志。不久,甘肃省委宣传部听取了专家组的意见,肯定《读者文摘》是一本好杂志,应当继续办下去。正是这份报告,拯救了还在摇篮中的《读者文摘》。

  1996年,《读者文摘》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在一篇题为《再认识:亲美的心理瘟疫何以蔓延》的文章里,《读者文摘》被贴上了具有亲美心理并传播小资情调的标签,一时间,《读者文摘》被放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上。面对指责,《读者文摘》只是转载了作家魏明伦的一篇反驳文章作为回应。在历史的喧嚣和惯有的热闹中,《读者》保持了自己一贯沉静的风度。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