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油墨触变性流动性成因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 2011年4月20日 16:41 

    摘要:传统印刷行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原材料就是油墨,但是溶剂型凹版印刷油墨的特性你又能知道多少呢?下面为大家解释一下油墨与溶剂型凹版印刷的关系。 

 

    传统印刷行业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原材料就是油墨,但是溶剂型凹版印刷油墨的特性你又能知道多少呢?下面为大家解释一下油墨与溶剂型凹版印刷的关系。 

  触变性

  油墨在外力搅拌作用下而引起的流动性能变化的性质,称为触变性。其实,任何一种悬浮分散体,搅拌变稀薄而静置后又变稠的现象,都可用触变性加以解释。

  一般来说,质量好的油墨触变性小,无须经过特殊处理即可直接上印刷机使用。但没有触变性的油墨易产生沉淀现象,因此也并不好。一般来说,白、黄、青色油墨的触变性小,品红、黑色油墨的触变性大。

  油墨的触变性一般与下列因素有关。

  (1)所用颜料的性质。如同一类型的炭墨,当其表面经过臭氧氧化处理后,制成的油墨的触变性要比未经处理制成的油墨的触变性小得多。

  (2)颜料的颗粒大小。一般来,颜料颗粒小,油墨的触变性小,反之则大。

  (3)颜料的用量。颜料用量大,颜料分子间相互吸引会发生絮凝现象,因此油墨的触变性也大。

  (4)合成树脂的分子量。树脂的分子量大,但正庚烷值小的油墨触变性大,反之则小。

  (5)颜料的润湿性。颜料的润湿性好,油墨的触变性小,反之则大。有的油墨厂家在生产黑墨时常采用基墨法提前预分散,使颜料的润湿程度提高,从而减小油墨的触变性。

  溶剂型凹版印刷油墨应具有适当的触变性。触变性太大时,首先表现为流平性不好,黏度不易控制,可能会引起糊版,涂面不匀,光泽性差,印品易产生“橘皮”等现象。触变性太小时,印刷网点易增大,文字、线条会变粗。

  流动性

  溶剂型凹版印刷油墨的流动性是油墨的相对密度、黏度、凝结性、触变性等因素的综合反映。为了获得较好的流动性,连续料要有适当的黏度,颜料要有良好的润湿性,且颜料含量不能过高,要很好地处理液固界面的关系,尽量减少油墨的触变性。

  检测油墨的流动性时,除了用涂4#杯或察恩3#杯测定油墨的流出时间外,还要看滞留在杯壁上的油墨量与流出油墨量两者之间的比例。在一定的黏度下,两者比值越小,油墨的流动性越好,反之则差。如果油墨的流动性不好,上机印刷时会出现许多印刷故障。

  黏度

  溶剂型凹版印刷油墨的黏度与其流动性相关,合适的油墨黏度是保证油墨具有良好传递性的关键。虽然油墨的转移率与树脂种类、油墨的附着性、印刷速度、印刷压力、印刷基材、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印版网穴的深浅程度等诸多因素都有很大关系,但油墨黏度还是决定性的因素。油墨黏度与转移率的关系如图1所示。

  影响溶剂型凹版印刷油墨黏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固定树脂液黏度的大小。树脂黏度大,油墨黏度高,反之则低。

  (2)颜料与树脂液的匹配性。如两者发生凝结性反应,则油墨体系的黏度高,反之则低。

  (3)溶剂和分散体的混溶性及相溶性。如溶剂能以任何比例稀释分散体,则油墨的黏度低,反之则高。

  (4)温度。温度低,油墨黏度高,反之则低。

  溶剂型凹版印刷油墨的黏度过低,可能会引起印品出现针孔现象,或大面积色块不平实,不光滑,而且还会使印品发虚,出现晕圈。印刷表面光滑的承印物时,油墨的附着牢度低;印刷纸张时,会出现粉化,掉灰现象。

  溶剂型凹版印刷油墨的黏度过高,会造成刮痕、咬色、糊版,起“橘皮”等印刷故障。

  综上所述,在设计制造溶剂型凹版印刷油墨时,要选择合适的颜料、树脂、溶剂相匹配,使油墨达到合适的初始黏度。印刷厂要使用恰当的混合溶剂,最好是原墨厂家提供的稀释剂,将原墨调整到适当的“工作黏度”,方可上机印刷,这样才会得到高质量的印品。

  另外,印刷过程中油墨的黏度还与印刷速度有关。一般来说,印刷速度越快,要求油墨的黏度越低,否则油墨转移效果不理想。

  溶剂型凹版印刷油墨属于挥发干燥型油墨,即当溶剂从湿墨膜中溢出后,墨膜就会从液态变为固态。因此,溶剂挥发速度的快慢对油墨的干燥性有直接影响。

  在设计和生产溶剂型凹版印刷油墨时,一般选择中沸点、低沸点和高沸点的溶剂混合作用,以满足油墨的干燥性要求。如果树脂选用不当,树脂软化点低,树脂对溶剂脱除不好,颜料对溶剂的释放性不好,过多的高沸点溶剂会使墨膜软化等,都会影响溶剂的挥发速度,造成凝固干结后的墨膜中残留过多溶剂。

  配制溶剂型凹版印刷油墨时,一般先选定树脂,后选择溶剂。混合溶剂的溶解参数与被溶解物的溶解参数相近,则易于溶解,挥发速度也愈快。制成的油墨中由于加入了颜料,混合溶剂的挥发速度会大大降低,且颜料颗粒越大,溶剂的挥发速度越慢,油墨的干燥性越差。同时,颜料用量越大,混合溶剂的挥发速度就会越慢,这是由于溶剂与颜料表面发生相互牵引作用,抵制了溶剂的脱除速度。

  另外,室温越高,空气相对温度越低,空气流通越快,混合溶剂的挥发速度就会加快,反之则减缓。

  由于油墨的干燥性不当而引起的印刷故障主要有:

  (1)在一定的印刷速度下,油墨初干过快会造成糊版、刮痕、油墨白化、光泽不良、流平性不好等问题。

  (2)在连续套色印刷中,由于油墨彻干过慢,会在下一工位印刷时发生粘辊,而且还会造成印品收卷回粘。油墨中溶剂的挥发速度不仅取决于溶剂的沸点、蒸气压、蒸发潜热等因素,还取决于印刷环境的温度,相对湿度、风量和墨层厚度等条件,因此,应根据条件的变化,随时调整油墨中溶剂的挥发速度。

  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如果油墨干燥过快,应加入适量的慢干性稀释剂;油墨干燥过慢,应加入快干性稀释剂。条件允许的话,印刷环境的温度应控制在18~25℃之间,相对湿度控制在65%以下,有利于油墨性能的稳定。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