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收碗哥近段时间爆红网络,广告买卖网也在第一时间了解了收碗哥的真实动人的故事,盛着残羹冷炙的餐盘一个接一个递上来,一双手麻利地在剩菜剩饭中移动,迅速将碗筷分门别类归好等待清洗……这就是近日走红网络的“收碗哥”——福建农林大学学生陈文原的真实工作写照。 他在学校食堂兼职,干着再平凡不过的收碗工作,然而,就是这样一份工作,却演绎出了生活的激情与人格的魅力,并使他,一个普通的大学生,登上了《人民日报》的要闻版(5月31日刊文《陈文原 演绎犀利“收碗精神”》)。 在全国各大高校勤工助学的岗位上,活跃着一批通过自主劳动解决学费、生活问题的大学生们,陈文原只是千千万万这样的学生中的一员。然而,他平凡却又不普通,因为由他衍生出的“收碗精神”并不简单。人们惊异于他“每秒出手三次”的收碗速度,更由衷佩服在收碗工作背后他那一份不卑不亢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竟难觅影踪,而大众心底却都怀着对它的渴望。惟其如此,陈文原的“收碗精神”一经“发掘”,就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陈文原的“收碗精神”,最直接地说就是他收碗时那一双“无影手”。他收碗动作极快,工作起来仿佛是在演奏一首激越的“劳动舞曲”。食堂里收碗工不止他一个,有的人按部就班地做着流水线一般的收碗工作;有的人面对每天四五千就餐学生留下的碗筷忙得不可开交,慌慌张张;还有的人甚至带着满腹怨气工作,抱怨自己每天要与一堆食物残渣接触,做的工作是如此平凡、辛苦。 然而,陈文原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因为工作卑微而失去耐性与激情,他还是认真想着,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这份虽然普通,但不认真做就会影响广大学生就餐环境的工作。劳动不分贵贱,都需认真投入。从某种程度上说,陈文原能将收碗这份平凡的工作干出精彩,干出“深度”,那倒是真不容易。 对“收碗精神”的阐释若止于此,那么陈文原顶多只是一个认真工作、兢兢业业的榜样,但是毫无疑问,人们从“收碗哥”身上能读出更多。首先,“收碗精神”刻画了一种不卑不亢的生活态度。陈文原出身贫寒,上学靠国家的助学贷款,学校每月的补助金以及自己勤工俭学所得收入。 他利用课余在学校兼职和寒暑假出外打工解决部分学杂费,并且始终相信通过自身奋斗可以使生活变得更美好,正如他本人所说“觉得用自己的双手去挣钱更为快乐”。此外,据报道,从今年开始,陈文原将生活补助名额让给了另一位同学。 出身贫寒并没有使陈文原对金钱产生狭隘的诉求,他心中仍能怀着帮助他人的大爱,这一点很令人欣慰。其次,对青年学生甚至广大群众更为受用的一点启发是陈文原对生活的坚定信仰和激情。 在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种种压力和不安。当年少轻狂的梦想和激情褪去,剩下的仿佛就只有生活的琐碎焦躁,这时候,一些人们便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如果每天都要做一会儿收碗工,不知又有多少人会开始自怨自艾。 陈文原却告诉我们,只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珍惜平凡细微中体现的伟大,生活也可以过得像跃动的音符,生活其实可以更美的。欢迎您访问媒体资源网了解更多详情。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