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最近,美国销量最大的杂志《读者文摘》的出版商被爆正面临出售,等待买家。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最近,美国销量最大的杂志《读者文摘》的出版商被爆正面临出售,等待买家。这家年近90岁高龄的公司旗下拥有90余本杂志,其中大多数为《读者文摘》的各种版本。 大约30年前,《读者文摘》在其巅峰时期,曾经创下每月最高1800万份的销量纪录。如今,《读者文摘》每期销量依旧保有550万份。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网络时代对平面媒体的冲击加大,这本杂志的经营情况也每况愈下。它有望在近五年间第三次易手东家。 说到当年的《读者文摘》杂志,许多中国读者都会会心一笑。这本杂志甚至被称为中国人的"心灵鸡汤"。 读者:《读者文摘》这本杂志我对她是非常有感情的,还记得当时我考大学时,还是得益于文摘上的一篇文章,因为那篇小故事它帮助我走进了现在的这所大学。它过去的名字叫《读者文摘》,我们都知道现在它叫《读者》了。最近我也是听说,好像这本杂志在美国马上要被卖出了,有人说纸媒可能以后会消失,因为网络现在越来越发达了。但是个人听到是非常痛心的。因为我觉得不管什么时候,真正捧在手里这样去看书看杂志的感觉是网络永远都无法替代的。 听到《读者文摘》即将易主的消息,有的读者甚至还想到了几年前中国版权届那场著名的《读者文摘》官司。 读者:我从兰州来,当时我记得兰州也有一本《读者文摘》,它当时也是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一个杂志。美国的这个《读者文摘》当时还跟它因为这个名称打过一次官司,后来兰州的那个《读者文摘》就改名叫了《读者》。据说,兰州的那本《读者》现在经营非常好,它的广告好像当年07年就已经卖到了2012年。 《读者文摘》本土化后是否如这位读者所说"如鱼得水"呢?它的发行量和拓展的"版图"到底怎样。今天下午编辑联系到了《读者》出版传媒公司总经理彭长城。彭总的话充满着底气: 彭长城:总体来讲,《读者》杂志这几年印书量的下降,但始终保持国内纸媒特别是杂志发行量第一的位置,这个是远远高于第二位的,而且杂志本身各种经济收益,他每年达到两位数的增长,从这两年的《读者》杂志,国内的发展还是比较好的。我们去年在台湾发行了台湾版。最近也正在跟欧洲呀,美洲呀取得联系,发行一些中文版的《读者》杂志。 《读者文摘》到底该不该卖?出版商要卖的到底是什么?资深媒体人谭飞一直在关注这则消息,他认为:卖掉也许不是最好的出路,但总比坐以待毙强。 谭飞:我觉得粗看这个新闻,很多人可能有感觉,哎呦,现在什么东西都可以卖,包括心灵鸡汤都可以卖。但是其实你仔细分析啊,这个卖得并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带书名号的心灵鸡汤。我认为作为一个商品,不管这个杂志曾经多么的深入人心,多让人感动,但他依然是可以卖的东西,很多人不用因此而产生一种,啊呀,我的心丢掉了,或者说怎么会连《读者文摘》都这样了呢。 其实现在的《读者文摘》混得并不差,他每个月的销售据说最高也有500万,这样的销售量在现在一个纸质媒体销售量大幅下降的前提下,其实是非常高的。但这说明一个现象,就是说,在网络媒体兴起的这个年代里面,纸质媒体不得不寻找它的出路,这个出路在哪里?或许卖掉,也算一个出路,但是真正最好的出路,是《读者文摘》的网络化。 师永刚:听到《读者文摘》要寻找买家的消息以后,我心里面还是有点惋惜的。但是觉得这是一种必然,其实今年以来,包括《新闻周刊》,包括美国的《读者文摘杂志》等等的,包括《花花公子》,就是传统的,曾经创造了巨大辉煌的这些纸媒,都开始遇到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在面对网络的时候,就是这些媒体其实已经表现出来全面的溃败,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可怕的必然性的本因,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文摘库,网络并不刊登原创的内容,但是它是几乎可以搜罗到全世界你想知道的所有的东西。 另外我觉得美国《读者文摘》的这种转向网络版,其实也给我们中国的一些媒体带来了一个警示,我们如何面对网络时代,如何自救的问题,因为美国是受网络冲击最早的一个国家,那么就是说下一个国家是哪个国家呢?我们中国的媒体是不是也会受到网络的这样全面的冲击?我觉得这是值得大家警惕的一件事情。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