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用自律和法律破解网络谣言

来源:互联网  发布日期: 2011年9月1日 13:04 

    摘要:如何遏制、打击网络谣言,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课题。

   近日,无锡出现一起某招商城业主为表达诉求而聚集的非法游行。无锡两位网民发帖称有人在游行事件中死亡,随后,警方展开侦查工作,查明两人身份,两人都承认自己是编造内容发帖。警方对两人作出拘留10日的决定。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网络谣言,不仅对网络公信力产生沉重的打击,给互联网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和危害,也引起了不必要的恐慌,严重干扰了社会秩序,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惑。诸如此类的各式谣言在网络上发酵、流传。如何遏制、打击网络谣言,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课题。

    网络谣言的滋生,源于网上道德意识的缺失。网络是个相对特殊的地方,是一个虚拟空间,“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充分说明了网络的特殊性。这导致长期以来,许多网民在网上发表言论的过程中存在着“互联网本来就是瞎讲讲的,并不当真”或者“恶搞在互联网上很流行,不算什么”的想法,因此,在发表言论时,往往不辨真伪,只图一时之快,仅以能否引发轰动效应为其判断标准,导致网上信息、言论混乱的局面。

    网络谣言的滋生,源于法律制度的滞后。与我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民数量的快速增加相比,我们的法律和政策管理并没有相应跟上,导致一些管理部门在互联网的管理上无所适从。比如,我国法律将利用互联网捏造、散布虚假信息、言论,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规定为违法,但对何为散布虚假信息、何为虚假信息,并没有进一步的明确规定。这不仅不利于互联网的管理,而且不利于网民把握网上言论的度。

    破除网络谣言需要“自律”与“法律”的结合。一方面,需要网民的“自律”。当然,互联网并不是道德的墓地,更不是法律的盲区。公民的网上行为同样受我国法律的约束和调整。网民虽有言论的自由,但这种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任何国家都不允许公民散布一些足以影响公共秩序、危及公共安全和国家利益的言论。如果以引起社会的恐慌和混乱为目的,实际上也导致了这样的影响,必然为法律所禁止。所以,要加强网上文明与道德的教育,引导广大网民做一个文明的网上公民。另一方面,要增强互联网法律制度的建设,架构互联网的法律保护之网,厘清网上言论的边界,严惩网络谣言的传播者。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