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伏园已经将《农民报》改为周刊。报纸要办得让农民可以看懂,他提倡使用大众语。刊登在《民间》上的广告,带着对农民习惯思维的尊重,反复做着这样的宣传:“一展卷准保闻到稻麦香!”报纸每一期出两张。第一张由编辑同仁撰写,主要内容包括一星期的重要新闻,各种常识和各种文艺。 这里的文章讲求文法,全部注音。 在乡下,强势的欺凌弱势的已成了习惯,多少人有理无处说。如果能写状子,至少心理上就有了自己给自己撑腰的底气。拍拍身上的泥土,他们走到识字班。 1930年,孙伏园接到老友晏阳初的邀请信,让他在定县为农民办报,于公于私他都会选择同意。孙伏园前几年选择出国留学,一是想开阔一下胸襟和眼界;再就是,他觉得国内的气氛太压抑了。他在上海呆了一段时间,从各地过来的一批信奉文学救国的人到了上海,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党派立场,在昼伏夜行中,靠写作实现着自己的抱负。 四月的梅雨之夕,雾蒙蒙的上海,幻灭情绪弥漫在亭子间写作者的心头。他们的作品也多是这灰色愁苦的基调。1928年夏季,叶圣陶出版了长篇小说《倪焕之》。这应该是关于幻灭主题的较早的文学作品。 孙伏园仍然记得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清末年间中学毕业的倪焕之,在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兴奋了一阵子,然后又陷入失望。他辞职到一个公立小学之后,校长蒋冰如是个志在革新教育的开明士绅,他又点燃了对未来的希望。随后他与师范毕业的金小姐相爱结婚。可倪焕之偏偏是那种抑郁气质的人。 金小姐成为自己的太太后,怀孕生育,忙于家务琐事,再也没有过去他们一同漫步、吟诗作赋的清雅情调。他哀叹自己得到了一个妻子,却失去了一个情人。 他在对生活的烦躁和厌恶中,又听到一个更不幸的消息,广告买卖网曾经将他引向革命期待和向往的革命家王乐山,在大革命失败时牺牲了。倪焕之这个理想主义浇灌下的脆弱之花,面对自己对理想教育、理想家庭、理想社会的三重毁灭,自己也崩溃了。35岁那年,他早殁了。 这一晚,在异国,常陷孤独的孙伏园因为国内的晏阳初的来信,让他浮起了纷纷扰扰的思绪。 街灯的光,穿过窗户照进昏暗的房间。孙伏园不开灯,他让自己躲在暗影中,寂静的夜,适合沉思。 叶圣陶大他两岁。他很钦佩叶先生用丝丝入扣的笔法,带着真实,也带着针砭,刻画那时代年轻人的形象。 这是和自己同年龄段的人,却总是哀叹光总在远处,自己只是在黑暗和虚妄之中。他们在沙滩上行走,总是渴望极端体验,恋爱与情欲,革命与理想是他们的鸦片。除了这些,凡事都觉得平庸苍白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