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快报》 发布日期: 2010年5月5日 10:29 |
三言堂
自由发言 独立精神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监测表明,地方网络论坛集中了很多本地受众,一些突发重大事件的苗头性信息很容易在这一论坛上出现。人民大学公共管理专家称,通过互联网疏导民意,成本较小、速度较快。政府应与民众良性互动,经常删帖并不妥当(《人民日报》5月4日)。
与商业化的门户网站不同,地方论坛由于更贴近现实,事实上已经成为民意的最大集散地。一些本地的公共事件,尤其是涉及对政府工作的批评和质疑,往往经由本地论坛率先披露,展开,进而发酵,最终上升为全国性事件。而一旦到了这个地步,地方政府都会显得非常被动。或许正是因为认识到本地论坛的舆论威力,删帖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一种本能的选择。
尽管已经是一种习惯性思维,但事实上我们找不到删帖的充分理由。一般来说,删帖都是在后台悄悄进行的,不会主动告知网友为何而删帖,但分析起来无外乎这样几个理由:譬如认为帖子内容是谣言,或者有损地方政府的形象甚至是领导的个人形象。总而言之,就是对帖子真实性的否定。
问题是,当失实网帖出现时,不正是需要政府主动出来澄清事实,还公众一个真相吗?更何况,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只要发帖者有强烈的表达诉求,删帖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古已有之的道理,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最基本的政治自觉。所以让人困惑的是,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一方面不遗余力地开通各种民意通道,鼓励民众的自由表达,甚至以悬赏的方式邀请舆论来监督政府,另一方面却又抑制最有代表性的网络表达,动不动就删帖呢?
根本原因在于,网络民意并没有被当成真正的民意。与传统的一些民意表达方式相比,网络民意的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不可控性。即便是最激烈的上访,政府都可以通过权力的层层设防,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网络则不同,它可以使得某一种民意得到最大化的呈现,其巨大的围观效应足以使得事件超出一地政府的权力管辖范围之外。这必然会导致一向习惯主导公共事件的地方政府产生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和无力感。
不难理解,为何一些很大的公共事件,通过传统的途径来表达,却迟迟得不到重视,甚至许多地方的民意表达通道常常都是堵塞的;而一些很小的事情,由于通过网络来表达,却能被地方政府青眼有加,往往能得到超乎公共想象的理想解决,舆论称为“媒治”。原因就在于一个可控一个不可控。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