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采访吃住在农家,能写出村里的真实事,就好像当年《边区群众报》的记者回来了。”《陕西日报》近几个月落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120名记者分别深入到陕北、关中、陕南偏远农村采访,普遍受到当地群众的真心欢迎。 其间,我和同志们得到最深的感受是:“党报记者只有不断缩小自己,才能真正走进人民群众心里。” 《陕西日报》的前身是在战火延安诞生的《边区群众报》,当时的记者,都是在军队的连、排、班、组战场上和老百姓的田间、地头、窑洞里采写新闻,发表前还要向采访对象和老百姓念稿,只怕自己写不实,老百姓看不懂。他们把老百姓当做传播新闻的根本目标,老百姓自然把报纸和记者当成知心朋友。 可惜,一段时间以来,当年延安时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那种新闻作风好像越来越缺失了。尤其当下,科技飞速发展促进信息传播捷便,记者不到事实现场也能得到事实基本情况,加上传播新闻的真假好坏,也不再是老百姓说了算,这便给报纸和记者惯出了一些坏毛病,譬如出现一些采访写作不唯实只唯上,鼻孔朝天,官气十足的“老爷记者”;出行讲排场,深入基层一阵风,隔着车窗看风光的“车轮记者”。 不顾事实真相,一味附会领导讲话,闭门造车的“文件记者”;不去采访,只顾炒热,复制粘贴的“网络记者”等。结果本来是人民群众知心朋友的记者,逐渐淡出民心,甚至有些地方产生了“防火、防盗、防记者”的民怨。 乍一看,其中原因怪记者,不唯实只唯上,采访作风漂浮,报道文风虚晃,有的甚至歪曲事实把人民群众的心伤了。在“走转改”活动中我们发现,其实不应该一味地迁罪于记者,欢迎“走转改”记者的群众为什么说“好像当年《边区群众报》的记者回来了”,因为只要我们能够放下架子,真正贴近群众,心里把人民群众当亲人,群众就自然会把我们当亲人。 之前我们采访、写作、传播过程所出现问题的根本不在记者,而在于我们的新闻观已丢弃了群众观点,我们的价值观已淡化或放弃了群众立场,我们的新闻传播越来越脱离群众路线。 能否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实际采访新闻,不仅是工作作风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专业素养和职业规范。在社会生活层面,不论产生新闻还是接受新闻传播,都离不开人民群众。根本是要看你的媒体和记者是在为谁服务,是为小众还是为大众?就看记者是跑热门还是跑冷门?就看记者采访是走上层还是走基层? 虽然我们开展“走转改”活动才两个多月,才开始反省到党报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但我们在“走转改”活动中已经认识到,记者只有深入群众生产生活,才能真正与群众建立真挚感情;记者只有深入了解群众的生存状态,才能真实体会到群众冷暖和诉求;记者只有切实感受到群众喜怒哀乐,才能准确把握、如实反映群众所思所想。 良好的开端形成了正确的思想体会,引导着陕西日报社的全体党报工作者,踏踏实实恢复当年延安时期党的新闻工作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了使“走转改”活动长效化、制度化、规范化,我们扩展了“走转改”活动网点,在全省107个县区都设了点,所设点不仅是记者吃住劳动采访点,更是全县群众与党报记者的联络点。 另外,报社设置了群众(受众)对记者“走转改”活动和稿件的测评意见考核办法,从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工资分配、先进评选几个方面。 约束规范记者改变身上的毛病,接受人民群众检验,真正走近人民群众身边,融入人民群众心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欲了解请登陆广告买卖网。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