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8日人民日报消息称,2011年第三季度,广东省工商局对流通环节销售的雪糕饮料进行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其中,抽查雪糕100批次,合格88批次。不合格的雪糕产品中,蒙牛赫然在列,也成为唯一出问题的知名品牌。蒙牛多次被查出问题,这些问题将或成为蒙牛的免费广告。 其生产的随变榛子巧克力雪糕被查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而据11月9日晶报称,目前深圳不少超市及零售店仍在售问题雪糕。 蒙牛不愧是在中国稳坐乳业“第一把交椅”的知名品牌,面对生产出比小作坊质量不如的雪糕的事实,居然可以视而不见。看来,蒙牛并未从数不清的质量门中吸取教训,此等底气是其他企业学不来的。俗话说:“债多不压身”,蒙牛就是这样一家企业,每月不曝出点质量门都不高兴,而且还将“丑闻”当成了企业的“免费广告”加以运用,可谓无良无德至极。 今年发生多起小学生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前饮用了蒙牛学生奶,蒙牛发表声明称,“不是蒙牛的奶有质量问题,而是学生空腹喝奶,是服用方式出现有问题。”其金牌产品特仑苏陷致癌门中,也是同样的“自证清白”,先是说添加剂OMP在国外符合规定,后说产品中不含超标物质。最后的结果都是,不了了之。当不合格雪糕消息出现后,公众对蒙牛的“沉默”与“自证清白”的手法已经习以为常,最后恐怕也难逃一贯的处理惯式。 诡异的是“质量门”频发的蒙牛,企业本身“面不改色”,监管部门也是无动于衷。这是什么道理? 在中国,只要企业出现问题,一向以“掩、捂、盖”的手法,迫不得已才会承认。这一“国内统一标准”到了蒙牛那里,却成了宣传“利器”,丑闻瞬间变“免费广告”,省广告费不说,还可以抢占主流媒体的版面,如此次的人民日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是 “蒙牛精神”最好的诠释。 不管如何渲染自己如何诚信敬业,但最终征服公众的只能是货真价实的商品,这才是检验企业诚意的试金石。 蒙牛失掉了最起码的良心,生产不合格的产品,又靠“丑闻”博得眼球,以损害公众的健康为“己任”,是不可能行之久远的,最终是会被市场抛弃的。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