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   

 

第二届《参考消息》读者译文大赛圆满结束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日期: 2011年12月7日 11:13 

  经过半年的精心筹划和三个月的紧张评审工作,“爱国者国际化联盟·第二届《参考消息》读者译文(英译中)大赛”在读者的期待中圆满结束。这是继2009年首届《参考消息》读者译文大赛之后,由参考消息报社举办、爱国者国际化联盟协办的面向全国读者的第二届译文大赛。与首届大赛一样,这项活动继续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

第二届《参考消息》读者译文大赛圆满结束

  本次译文大赛8月18日正式启动,到9月28日截稿,我们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及境外的有效参赛稿件近万份。在这近万名参赛者中,年龄最大者逾90高龄,年龄最低者尚是中学少年。参赛者来自社会各个领域,来自中国各省市自治区,还有的来自遥远的美洲和欧洲,尤其是许多高校纷纷以集体名义组织学生参赛。

  译文大赛的热度和影响也扩散到互联网上,在近三个多月的时间里,读者在网络上密切关注译文大赛的进程,热烈讨论标题的译法、文章中的难点等。通过这两届活动的举办,我们欣喜地看到,《参考消息》读者译文大赛不仅得到广大读者和英语爱好者的欢迎和认可,同时也在读者心目中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期待。

  为进一步加强评审工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本次译文大赛在上一届的基础上,增设了两位专家评委。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国外文局、中国翻译协会、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来自上述权威机构的专家与新华社的专家组成了9人专家评审组。

  他们分别是: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何其莘、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程朝翔、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孙有中、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新华社前副社长高秋福、新华社副总编辑兼国际部主任彭树杰、新华社译审钟建国、新华社译审曹卫国。

  为本次译文大赛结果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提供了保证。专业评审组则由报社50名资深翻译组成,他们负责审阅所有参赛稿件,以保证每位参赛者的机会均等。

  本次译文大赛的竞赛标文最后确定为美国《时代》周刊2011年5月20日一期刊载的一篇文章。选题工作历时两月余,负责出题的报社专家组遍览英美报刊上的新闻报道、专栏文章、博主博文、书评及时评,对入选的文章进行小组会商并由专人试译,确定评判标准。参赛稿件由译文大赛组委会负责进行登记、分类和编号,将经过编号的参赛作品以匿名形式交由报社专业评审组进行评审。

  评审组对参赛试卷共进行三轮筛选评阅,最终评出各个等次的获奖者。在第一轮即初审阅卷中,每份试卷都由报社两位拥有翻译专业中级职称以上的评委交叉阅卷,评选出硬伤不超过5处的试卷进入第二轮。所谓“硬伤”是指对原文的理解存在较严重错误,包括关键词语的错译、漏译及整句话的漏译。

  在第二轮阅卷中,由报社拥有副译审职称以上的评委对入围的400余篇试卷逐一按百分制标准评分,评判依据为每处有理解错误的地方扣2分(关键词语及整句话的漏译视同理解错误)、每处表达不恰当的地方扣0.5-1分,最后按每份试卷的得分排出名次,依照分数由高至低的顺序选出A类卷(学生类)和B类卷(非学生类)各55名作为入围优秀奖的试卷,其中名次最靠前的40名(A类和B类卷各20名)作为一、二等奖的候选试卷交由专家评委进行第三轮评判。

  在第三轮阅卷中,专家评委按百分制给每份试卷打分,随后组委会统计出每份试卷的平均得分,并按分数高低排出一、二等奖序列。其余试卷则按得分高低确定三等奖和优秀奖。经评审委员会与组委会的认真审核,最终确定第二届《参考消息》读者译文大赛获奖名单。

  在评审过程中,我们坚持程序公正,力求使真正的佳作脱颖而出。在本次译文大赛的获奖名单上,出现了我们在上一届获奖名单上已经熟悉的名字,这个结果也印证了《参考消息》读者译文大赛评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因为这个结果是从近万份译作中无记名评选得出的。

  “爱国者国际化联盟·第二届《参考消息》读者译文(英译中)大赛”至此圆满结束。我们衷心感谢爱国者国际化联盟的协助和新华网的支持,衷心感谢大赛评委的辛苦阅卷,衷心感谢许多高校组织学生参赛,更要衷心感谢《参考消息》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

  从2009年首届《参考消息》读者译文大赛起,至今已历时四年两届,这项双年公益活动一直牵动着广大读者,成为英语爱好者的关注话题和热切期盼。在本次大赛活动开展期间,我们不断接到读者询问或表达关切的电话,以及读者表达参赛体会的来信。

  所有来自读者的关切与热情,都激励着我们认真做好这份富有意义的社会公益工作。诚如世界著名文学家昆德拉所说,“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渴望再一次的重逢”。我们衷心期待下一届重逢,共同推动中国翻译事业的繁荣发展。



本站文章部分内容转载自互联网,供读者交流和学习,如有涉及作者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更正或删除。感谢所有提供信息材料的网站,并欢迎各类媒体与我们进行文章共享合作。
上一篇信息 下一篇信息
信息分类查询:  业界广告公关案例互动社交媒体品牌对话数据技术观察